回向本身是一种功德,这种功德对于回向的人本身是不会带来损失的。其实你越回向,你的功德反而越强。这种情形就好像你用一根蜡烛点燃另一根蜡烛,你原本的烛火,并不会因此而失去光芒,反而另一根蜡烛被你点燃,而得到了光芒。回向是根据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想:我有这个机会做这个功德,而有些众生却不容易获得做这种功德的机会。所以基于这个原因当我们有机会做功德时,都会和别人分享、和众生分享。尤其是有两种众生它们比较容易得到回向的功德:一种是天神,另一种是鬼界众生,它们只要随喜就可以得到随喜的功德,所以我们要邀请它们来随喜。当我们邀请它们来随喜的时候,它们的心一转就能获得这个功德。这是很好的,因为邀请的心本身也是一种慈悲的心,是一种慷慨的心。当我们有好的功德时,我们愿意分享,我们不吝啬,那个心是很美的心,是善心。
随喜也是一种功德,随喜的心是善心、没有妒忌。一个随喜功德的人在看到别人有好的功德时只要讲:“Sadhu! Sadhu! Sadhu!” Sadhu 就是善哉、很好很好的意思。当看到人家好的一面,你赞叹,你的心就会倾向于那个好的素质。当你的心倾向于那个好的素质时,你自已要得到那个好的素质便更加容易,而且那个心也很有力量。相反的,如果我们看到别人的好时起妒忌心,就很可惜了。因为别人得到好的时候,我们只要随喜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功德,这是实实在在很奇妙的。这看起来很容易,可是很多人不愿意做,也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妒忌心的缘故。所以不要起妒忌心,当看到别人的好时,我们应随喜讲:“Sadhu! Sadhu! Sadhu!”,那是一件很好的事。
这两种功德我们都要做,一种是邀请别人随喜,这是回向——我们把功德和你分享,与众生分享,与天神以及其他众生分享;还有一种就是随喜,当别人邀请我们分享功德,我们随喜,讲:“Sadhu!”,我们也得到这个功德。
像刚才我们坐上来的时候,你们看到僧众在顶礼,顶礼的时候他们念了一些东西,你们会不会好奇他们念些什么?第一是:“我把我的功德跟尊者分享”。我就讲:“Sadhu!Sadhu! Anumodami”,我随喜你的功德。然后他们讲:“我请尊者把功德跟我分享”。我接着讲:“Sadhu! Sadhu! Anumoditabbam”,我把我的功德跟你分享。然后他们就讲:“Sadhu! Sadhu! Anumodami”,我随喜。所以这个分享功德其实是一种回向与随喜,就是这样。这是我们天天例行的事,因为我们作为出家人有累积了很多的功德。出家的功德是非常殊胜的,出家人累积的不只是一般法布施的功德(在这么多种功德里面法布施是最上的),出家人也要好好扮演福田的角色,做福田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功德。我们出家人的工作,就是把福田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戒定慧修好,让众生做布施的时候,能得到功德。如果我们没把福田的工作做好,我们凭什么去承担大家的护持呢?
出家生命的特点就是,你只是做好自己的工作,自己得到很多功德的当儿,也让每一个护持者都得到功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而我们天天都在做这个任务,所以我们也有很多的功德,我们就互相的随喜。
我们可以用任何语言来完成这个回向随喜。语言还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心境。只是做为上座部原始佛教的一个传统,我们依据佛陀原始的语言,佛陀时代他们用的语言和我们念得巴利语是非常接近的。在印度基本上几个语系都是很接近的。今天我们的巴利语和印度文的Hindi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manussa-人类,Hindi是这样讲,巴利语也一样,马来语manusia也是源自于该词。基于我们对于原始佛教的崇敬、对释迦牟尼佛教法的崇敬,也为了团结来自各国的原始佛教的系统,所以我们都忠于用巴利语做回向。当有锡兰人、缅甸人、泰国人、马来西亚人,上座部佛教的信众集合在一起的时候,那怎么办?各有各的语言,这时我们就用巴利语,依佛陀的语言,大家就会很统一。其实在回向和随喜时是不受语言所局限的。我们只要心里真的是想把这个功德和别人分享,并邀请别人随喜;然后别人也邀请我们,我们也真的是随喜,这就已经完成了回向和随喜的功德。
。。。未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