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November 11, 2012

有其父必有其子 -- 小儿出家了



这自动上传讯息 。。。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们父子俩应该已经抵达沙捞越古晋兜率天修行林。
对我们来说,这历史性的一刻正是小儿落发受戒的时间。小小年纪的他比我好福报,十五天的沙弥生活终于拉开序幕。。。

Sadhu, Sadhu, Sadhu! 

Friday, November 9, 2012

法悦林奉送卡帝納袈裟日





来自法悦林的消息 。。。

今年法悦林奉送卡帝纳袈裟日將落在十一月十一日,至誠欢迎所有佛友前来参与。

无独有偶,奉送卡帝纳袈裟那天也会是个双喜吉祥日,事因当天早上十时左右,我们將会为新近獲得的土地举行唸诵护卫经仪式。擁有了这片新土地后,我们才可以建設女众宿舍及禅修堂。与此同时也可以建立一座图书馆在其中。

十一月十一日,我们大家在法悦林見!

善哉, 善哉, 善哉.

注:这是自动上传,本人已在东马,无法参与法悦林庆典,希望大家好好珍惜这次机缘。

Thursday, November 8, 2012

出远门咯。。。

今天起个大清早,带了小儿摸黑出门。。。

11月8日 7 a.m.

11月8日 8 a.m.

11月8日 9 a.m.



我们只会在古晋城过一夜,匆匆忙忙的走马看花,因为我们此行的目的并不是旅游。

我们的目的地是。。。
古晋兜率天修行林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呢?

待多久呢?

1111日告诉你。。。 

请点击照片以达到放大的效果








Monday, November 5, 2012

迦絺那衣法会上的开示(能利法师 译)




  迦絺那衣法会上的开示
  
  [缅甸]熙亚多·乌·比晾怛蜜长老讲   能利法师译
  
  译者按在《四分戒本》中,尼萨耆波逸提法(舍堕)的始三条即是有关迦絺那衣的。迦絺那衣是比丘夏安居结束后(解夏时),信众们供养给僧团之衣,比丘们必须在安居结束后的一个月内行迦絺那衣法。自信之比丘受此衣后,称之为迦絺那衣;此一月也名之为迦絺那月。佛法传入中国后,由于比丘们在著衣及修持方式上均有所改变,故此法在中国已难见到。但是,在南传佛教国家,如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地,迦絺那衣法仍存在。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中“迦絺那”条末释云:“此衣诸说纷纷,后世注释家之说,多不可信。”其说虽多有偏颇,但足见中国古代对此衣之事了解亦很模糊,译者认为此法未得传播恐为主要原因。本开示为缅甸比丘熙亚多·乌·比晾怛蜜(SayadawUPannathamy)长老所讲,长老于修持和三藏方面都很精通,目前常住马来西亚弘法。译者从蓝毗尼缅甸止观禅中心的德国比丘熙亚多·乌·维卫喀难陀(SayadawUVirekananda)长老处得此开示之英文本,试译成中文,以增进大家对迦絺那衣的认识。在翻译过程中,由于维卫喀难陀(Virekananda)长老回欧洲弘法,笔者请教了蓝毗尼缅甸大金塔寺的缅甸比丘阿醒·耸达惹(AshinThoundara)长老,又承蒙凌海成居士中文润色,在此一并致谢。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今天,这么多信众来这里参加迦絺那衣[1]法会,并且你们刚才也都向僧团供养了迦絺那衣。参加法会的僧众也都刚在寺院结束了夏安居。我很乐意在此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迦絺那衣的来历与意义。
  
  迦絺罗是表示具有坚定、坚固的功德的意思。因为举行过迦絺罗会后,参加此会的僧人,在一定期间内,能获得五种功德的加被。僧众是被允许在结夏后一个月内[2]任一时间举行迦絺罗会的。
  
  施主们所供养之衣名为迦絺那衣。僧人不能直接要求或间接暗示他人供养迦絺那衣给自己,迦絺那衣只能是信众们自愿地为支持僧团而供养的。根据佛陀的教导,迦絺那衣必须是“新鲜的”。这是说,自接受迦絺那衣后,僧人们必须当日在戒堂[3]里举行迦絺那衣法会。据戒律中的规定,如果在第二天举行法会,这衣便是“陈旧的”了,陈旧的衣是不允许被作为迦絺那衣的。另外,迦絺那衣是供养给僧团的,不是给某个僧人的。
  
  我刚才念诵了“ImamCivaramKathinatthayaSanghassaDema”,其目的是行迦絺那衣法,这也是根据佛陀制定的戒律进行的。所念的是巴利语,翻译过来是“我们供养迦絺那衣给僧团并举行迦絺那衣法会”的意思。
  
  在佛陀时代,僧人们习惯自己漂染缝制僧衣,因为那时的施主们仅仅供养布料给僧团。到了现代,信众们把衣完成后才供养给僧团,所以僧人不必自己缝染僧衣了。
  
  在此,我们还必须明白佛陀为什么会允许僧团举行迦絺那衣法会。当初,佛陀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有三十位比丘行头陀行,以精勤修行来忏悔并消除业障。他们准备去礼拜佛陀并在佛陀身边结夏自恣。由于他们没有来得及在结夏前赶到佛陀身边,于是不得不停留在去舍卫国中途的一个叫桑祗多的城中,并在此城中结夏安居。因为被迫在远离佛陀的处所安居,他们都不是很欢喜。安居结束后,他们立即离开桑祗多赶往舍卫国。但时不凑巧,整个旅途都是大雨滂沱。自从他们持头陀行以后,仅保留三衣一钵,不象现代僧人一样有雨伞可用。他们耗尽了所有的随身物品,终于精疲力竭地来到舍卫国佛陀的身边,向佛恭敬礼拜。
  
  佛陀向他们问安并询问一路行程。当佛陀听了他们艰难的经历后,便制定一条新的戒律:同意使用三衣的僧人在旅行中使用迦絺那衣,而不必携带夹衣。并说过去诸佛也是这么制定的,同意使用迦絺那衣。佛陀告诫:“比丘们,我同意比丘完成夏安居时,在适当的地方行迦絺那衣法。”
  
  下面是举行迦絺那衣法会的仪轨:
  
  1、施衣:接受信众们供养的迦絺那衣[4]
  
  2、选僧:选择堪任主持法会的比丘。
  
  3、受衣:选中的比丘在戒堂里接受僧团所授之迦絺那衣。
  
  4、出衣:被选中的比丘在接受迦絺那衣后,弃出原来的旧衣。
  
  5、贴旧:在新衣的边角上做一个坏色的标记[5]
  
  6、作愿:对迦絺那衣进行作愿[6]
  
  7、行法:出示迦絺那衣并行迦絺那衣法[7]
  
  8、通过:所有在戒堂里的比丘默许表示同意与赞成,法会圆满。
  
  参加过迦絺那衣会并在法会上表示赞同的比丘们,可以获得五种不同功德的加被:
  
  一、阿那曼陀撒嚷(Anamantacara):意谓比丘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去任何地方。参加过迦絺那衣会的比丘,在未经其他比丘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去城镇、村落或施主的家中。因为参加过迦絺那衣法会的比丘,在法会后的五个月内,可由法会的功德而得以赦免此罪。
  
  二、阿萨摩怛那撒嚷(Asamadanacara):意谓比丘可以保留一套衣——一件内用衣、一件外用衣、一件夹衣[8]——只要比丘愿意,在任何地方他都可以这样做。
  
  在此还得解释一下比丘是如何使用他们的衣的,他们能从下面的两种方式中任意选用一种:
  
  1、第一种方式:按不同的需求来决定如何使用它们,比丘可以把它作为布使用而不给它取任何特定的名称。
  
  2、第二种方式:特别地决定它作为三衣[9](Adhitthanacivara)。如果比丘想把这些衣作为三衣使用,他必须在意识上时时留意。但是即使比丘把它作为三衣使用,如果他愿意的话,他也能多蓄一件衣。然而,头陀行者是不可以这样做的,他们只能持用三衣而不能多保留任何一种其它的衣。在任何地方,头陀行者唯以三衣随身。
  
  在天色破晓前[10],比丘一定要三衣随身。如果比丘在天色破晓前与三衣分开,他就违犯了戒律。但是如果他参加了迦絺那衣会,因为有迦絺那衣功德的加持,他可以离开三衣中的任何一衣。并且,他可以在法会后的五个月内,不携带夹衣去他喜欢的任何地方行脚。
  
  三、第三项功德的加被是:绀达波迦纳(Ganbhojana),意谓参加了迦絺那衣会的比丘,可以加入到由四个或更多比丘组成的群体中受食,即使他们在不适当的时候被邀请应供。不适当的时候是指食物是被特别指定供养的[11]
  
  根据戒律,四个或四个以上比丘,除了他们在适当的时候被邀请受供外,在一定区域内,不能离开大众而单独聚在一处会餐(即别众食)[12]。伟大的佛陀之所以制下这一条戒,是因为提婆达多的不适于沙门的恶行。提婆达多起初证得了五通[13],由此他一向多受供养。但是后来他多次违犯戒律并且谋害佛陀,还鼓动阿阇世太子杀父夺王位,因此,他失去了五通之能,人们也不再对他尊重,不再对他恭敬礼拜,甚至人们还抱怨国王支持提婆达多的恶行。由于这个原因,阿阇世王不再支持提婆达多及其追随者,他们也就不能再从阿阇世王处得到甘美的食物,于是便一家接一家的乞食,然后单独聚在一处会餐。当此事被告知于佛陀后,佛陀决定制立这样一条戒;四个或四个以上比丘离开大众单独会餐犯波逸提罪。
  
  但是,参加过迦絺那衣会的比丘仍可以同四个或四个以上比丘会餐,甚至在法会后的五个月内,在不适当的时候被邀应供,也可以与之共食。
  
  四、第四项功德的加被是:雅哇哒他几瓦嚷(Yavadattacivra),意谓参加过迦絺那衣会的比丘,在法会后的五个月内,如果拥有衣,但在没有作愿决定[14](Adhitthana)或羯摩分配[15](Vikappana)的情况下,此比丘仍可以持有。根据戒律,通常情况下,如果比丘接受了供养的衣或布料,为尊重故,必须在十天内,自己作愿决定自己用此衣、布或由僧羯摩分配此衣、布。作愿(Adhitthana),意为发誓愿决定;分配(vikappana),意为羯摩分配[16]。这些经过作愿决定的衣自己用叫做作愿衣(Adhitthanacivara)。额外的衣,自己虽持有,但没有被公认;如果是为他人准备的,在羯摩分配时,持衣人必须分配给自己同一住处之比丘,这种衣名为分配衣[17](Vikappanacivara)。如果在十天内,他没有使此衣作愿决定或羯摩分配,那么他必须放弃此衣,并且向其他的比丘表白自己犯了尼萨耆波逸提罪。
  
  佛陀时代,比丘们携带沉重的衣包行脚,有的把它挂在肩上,有的把它顶在头上,有的把它吊在腰间。佛见此后,便自思维,比丘们随身携带如此多的衣实有不妥,最好还是限定比丘持衣的数量。于是佛陀亲自试验比丘最多需用多少件衣。当时佛在维萨里(Vesali),时值冬季,刚入夜时佛仅著一件单衣,深夜冷时,佛就加一件单衣,如此到天明时佛已著有四件单衣了。佛于是知道四件单衣对于一个比丘来说已经足够了。直至现在,比丘们都是使用三衣:一件外面用的衣,一件里面用的衣,一件夹衣[18]。佛陀告诫比丘们,因为已经测试过,比丘携带过多的衣是不适宜的。由此佛制定一条戒律:比丘可以携带并使用三件衣。
  
  一天,阿难尊者接受一套额外的衣,此衣本是阿难尊者将要供养给舍利弗尊者的,但此时舍利弗尊者在桑祗多城,远离此地,需九、十天才能赶到彼处。于是阿难问佛如何处置此事,佛因而制定了这样一条戒律:比丘可以蓄没有作愿决定或羯摩分配的衣达十天。
  
  五、第五项加被是:尤萨耷他·几娃柔巴达(YocatthaCivaruppada),意谓完成夏安居的比丘能在同一地方分享信施们所供养的衣和生活用品。但是如果比丘没有完成他的夏安居,那么在戒堂里举行迦絺那衣会时,他没有表决权[19],而且也不能分享衣或生活用品。
  
  根据佛陀制定的戒律,如果施主们供养生活用品给僧团,在分配时,不能有常住僧与客僧的分别,而应均等共享。如果所供养之物不够分配给所有比丘,则必须等到足够时才分;或由僧团集体决定这些物品分配给谁。但是参加过迦絺那衣会并且在会上表示默许的比丘们,在法会后的五个月内,可以在他们自己的僧团中分配到物品,且不必被强行与其他比丘共享。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参加过迦絺那衣会的比丘仅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开许戒律中某些相应条款。自从佛制定戒律后,没有任何人可以对其进行增减。我的意思是说,即使你供养一座无比庄严高大的寺院给比丘们,也不能使比丘们对持戒有丝毫的放松。然而,布施迦絺那衣的功德超过其它布施的功德。
  
  供养迦絺那衣的施主们,同样也可以获得五种功德。在论中有云:“JanetiSadisamPakamPatisandhippavarriyam”,意思是“布施供养的功德在今世后世都会有好的果报”。供养迦絺那衣的施主们能获得:
  
  1、于任何处无危险。
  
  2、所食之物皆无毒。
  
  3、所拥有之财产不为水、火、盗贼、恶王及恶子女所坏。
  
  4、衣丰足。
  
  5、能获得其它的善报。
  
  还有一点这里要强调一下,如果布施迦絺那衣,你将时时快乐;当你参禅或修行时,会较易得到法喜;如果你修行精进勇猛,你将会正确地了知修行的方向与目标,并且能察知自己在用功时的精进或放逸;如果你解悟到无常的道理,进而也可以证悟到苦与无我的道理。由此,你一定能到达涅槃的彼岸。
  
  祝愿所有迦絺那衣的施主们法喜充满!愿所有的众生都圆证涅槃!
  
  善哉!善哉!善哉!
  
  注释:
  
  [1]迦絺那衣巴利文Kathina,意为功德衣。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的“迦絺那”条(P.1642)释云:“译曰坚实、功德,比丘九十日安居行终后,人所供养之衣。此衣依安居之功,有五种之德。”其所述五种之功德与本开示稍有不同。
  
  [2]此月亦名迦絺那月。在现在的缅甸历法中,为第七月的月圆日至第八月的月圆日。约为公历每年的11月至12月之间。
  
  [3]原文为巴利文Sima,英文释为Ordination,是神职授任、颁布法令义。这里译SimaHall为“戒堂”,此殿堂是专供僧人举行僧事所用的。
  
  [4]举行法会时,戒堂中仅放一套三衣,其余的衣均置于殿门外。
  
  [5]做坏色时,以深色为好,如黑、蓝等,其大小如黑色眼仁,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6]此时所选中的比丘念诵“EmomCivaramAdhitthami”三遍,意为“我今对此衣作愿决定”,此衣即可自己使用。
  
  [7]即念诵“ImamCivaramKathinatthayaSanghassaDema”三遍,前文已释。
  
  [8]原英文之“内用衣”为InnerRobe,巴利文为AntraVacaka,中文有译为安陀会者,即是五衣,实际上是下衣,作覆裙用。“外用衣”英文为OuterRobe,巴利文为UttaraSangha,中文有译为郁多罗者,即是上衣,披于左肩上。以上二衣为比丘之常服。又“夹衣”英文为DoubleRobe,巴利文为Sangadhi,中文有译为僧伽黎或大衣者,重大活动或天寒时披于左肩上。耸达惹(Thoundara)长老示一僧伽黎,长约2.8米,宽约2米,为15条衣,每条61短。长老说明,通常是25条,但其做法多不一致。故中文有译曰“杂碎衣”者,实不错。
  
  [9]即作愿衣,后文有释。此处仅译为“三衣”,也有译为“但三衣”,因比丘唯持三衣故。
  
  [10]即明相现时前。
  
  [11]即是受别请。
  
  [12]《四分戒本·九十波逸提》中第三十一为:“若比丘别众食,除余时。余时者,病时、施衣时、道行时、乘船时、大众集时、沙门施食时,此是时”。
  
  [13]原文如是说。
  
  [14]比丘得衣后,此衣若为己用,在没有其他比丘的情况下,自己对衣作愿决定,须念三遍“EmomCivaramAdhitthami”后才能使用。
  
  [15]比丘得衣后,在有其他比丘在的情况下,须交僧团分配。
  
  [16]在缅甸,须在五个或五个比丘以上的僧团中才能作羯摩法分配。
  
  [17]他比丘得衣后,在用之前仍须对衣作愿决定。
  
  [18]相当于两件单衣。
  
  [19]即是无资格参加迦絺那衣法会。
  
  --------------------------------------------------------------
  
  本文发表于:法音2000年第9(总第193)

Monday, October 1, 2012

以法为师


刚才到一个佛友的blog学习时,脑海里再次浮现一个老问题。于是就google了一下。。。哈!竟然给我找到了答案,真好!
大家一起来看看,我个人非常满意这个答案,不知你们又怎么看呢? 
(请点击图片以达到放大图片的效果。)
资料来源:[ 天涯问答 ]


贤友啊!以下这些就点出了要害哦!

对佛法解释有明显冲突的,都要注意了,有的“大德”讲一部经,如十句解释里。。。
  • 三句对,
  • 两句错,
  • 五句似对非对,
  • 错中带着对,对中带着错,
  • 简单的往复杂里讲,
  • 有些关键词句,不知该如何“解”,干脆敷衍了事。
很多有心学习佛法的人,都深受其害。也是因为一些人盲目崇拜的缘故。做大功德盖寺庙的人里,有高僧大德,也有很多是不会说法的百姓.名人.企业家等,还有部份贪官也会做此功德,在没盖寺庙的僧人里,得道高僧一样是有的。邪师该如何衡量呢?
若一棵树长歪了,该如何矫正呢,很难的!只有将那歪的部份锯了,重新长芽,将新芽扶正。很痛苦啊,时间精力都损失了!这段很重要,所谓人身难得,该走哪条道?深思啊!贤友 。。。
佛祖的告诫:以法为师!为什么都不听呢!?

高僧大德的著作等,
应该作为参考学习所用,
而不能当做佛法来学习。
最后,一起来听听黃舒駿这首我喜爱的 - 雁渡寒潭吧!



如果我有在身口意上讓诸位同修起了烦恼心,
在这里我要以我最真诚的心向你们求忏悔,
希望你们能原谅我的过错。

Sunday, September 30, 2012

初转法轮日




   
初转法轮日是佛教的重要日子之一,于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佛陀时代的那一天,出现了四个特殊的现象。
佛陀初转法轮,就在波罗奈国,第一次开示佛法给五位比丘,在伊斯帕达纳玛惹卡塔亚森林里。
就在这天,
  1. 有了第一位佛弟子侨陈如,他是第一位证悟初圣果者。
  2. 有了第一位僧人之日,这第一位僧人就是侨陈如比丘,当他证悟初圣果后,就请求佛陀接受他的出家,佛陀便许可他出家,作为当时佛教的第一位比丘。
  3. 是三宝具足之日,这是佛,法,僧三宝,第一次具足,有比丘成为证法的证人和正等正觉圆满的佛陀,因当时不只是他自己证悟成为了辟支佛,还有人能够跟随他学习从而证悟。

Friday, September 28, 2012

佛法交流 : 天理公平吗?

佛友留言:

个人浅见:

贤友,你这段留言令我很疑惑!身为佛教徒,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对因果报应、业报轮回有信心。
其实,年轻时的我也曾经因为这个问题而迷失了方向,因此那时候我很排斥佛教。于是,我一度有想加入那个标榜着“信我得救”的宗教。可是,后来我对那个万能的造物主起了疑心而作罢。我的不满是,为什么万能的“主”要把缺陷带给人间后又以救世主来搭救人类?再后来,我又一度以为持咒念佛号就可以改变业报。可是,真的有那么简单吗?于是,有一段时间我成为了无神论者。当时的我还持有断见,现在回想起来还真冒冷汗。不过很庆幸地,我没堕入另一个邪见之中(常见)。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身为佛教徒,若对最基本的因果法则都没信心,那么正念是肯定无法培育起来的。
“业”的运作过程具有极为复杂的规律,唯佛陀能究竟了悟。而佛陀也说了:“恶由己作,自获染污,由己不作恶,清净亦由己,净不净依己,无人能净他。”因此,若你信佛,那么就没必要去研究业如何运作。身为佛教徒,我们应该先有正见(相信因果业报),然后才开始实行佛教教义。若你还不满意,那么我问你一个问题好不好?你要驾车,那么你应该要考驾照呢?还是考机械工程学位?
现在,实际要怎么做呢?这么做吧!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贤友啊!从你的部落格及通过之前和你的交流中,你懂的佛理好像很多、很深,不过我觉得应该和你先谈谈佛法的基本(基础)。我觉得我们都应该重新出发,不然可要枉费生而为人的这份福报了。
这本“佛陀的纶音”我很喜欢,一直重复在读,更是获益良多,我建议你也读一读,好吗? 
好了,说了一大堆竟然还没进入正题,实在不好意思。我真的很想跟你谈谈“公平”!不过在这之前,我想让你先思考以下这些问题,好不好?
请问 。。。
  • ·        如果刚才你吃了辣椒,现在会感到辣吗?
  • ·        如果从昨天起你就没喝水了,现在你会感到口渴吗?
  • ·        如果你两天没进食了,现在会饿吗?
  • ·        如果你一星期没洗澡了,你会感到不舒服吗?
  • ·        如果你一直以来都熬夜赶作业,你的健康会受影响吗?

现在问你,如果你的答案都是“会”,那么你会说“不公平”吗?当然,这些都只是世间的前因后果,根本不是佛说的因果。不过,道理是一样的,只是相对的这些世间因果都“简单”得多了。
再问你:
  • ·        可以吃了辣椒后却不让辣的刺激升起吗?
  • ·        可以不喝水后却希望不会感到口渴吗?
  • ·        可以不进食却不会饿吗?
  • ·        可以不洗澡却要感觉精神清爽吗?
  • ·        可以不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却要求身体健康吗?

现在问你,如果你的答案都是“不可以”,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如果是无辜或悔过了,有谁可以改变结果吗?当然,这些都只是世间的前因后果,根本不是佛说的因果。不过,道理是一样的,只是相对的这些世间因果都“简单”得多了。
再问一次,
  • ·        如果无意间吃了辣椒后,为什么会感到辣?
  • ·        如果被困沙漠而没水喝,为什么会口渴?
  • ·        如果被困山洞而没食物吃,为什么会肚子饿?
  • ·        如果是受伤而不能洗澡,为什么身体会不舒适?
  • ·        功课多得无法不熬夜赶作业,为什么身体会越来越不健康?

如果你已经觉得这些问题很无聊,那么恭喜你,你应该有点明白了。不过,我想问你,这些定律是谁定的?既然都不是自愿的,那么为什么不给机会呢?答案当然是。。。“不可以!”,我想你也知道原因吧!当然,这些都只是世间的前因后果,根本不是佛说的因果。不过,道理是一样的,只是相对的这些世间因果都“简单”得多了。
现在让我来试试借用佛经来回答你吧!希望能让你满意。

为何今生需还上辈子之事,难道对于今生的我们很公平?
答:佛陀说了:“恶由己作,自获染污,由己不作恶,清净亦由己,净不净依己,无人能净他。”

如我们今生之恶事,会留之下世,那么对我们今生天真无邪的新灵体,因为生下来就附有断手断脚的缺陷感到公平?那么上一世的我们也不会知道自己的错误何在。
答:贤友啊!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人间本无道,天界亦有情,人间轮回本应不该有区别,如果说一切顺应天理,那天理究竟谁定的,所谓天道无亲,常于善人,既然人能向善,为何下世不给个机会重新开始?
答:“业”的运作过程具有极为复杂的规律,唯佛陀能究竟了悟。业(若你认为天理有“谁”在控制,那么你的苦就会产生了)并不是由“谁”定的,它只是一直都存在的“自然法则”,别自找麻烦。

一个新生命都不给于机会,尚未出生因前世之业,就给个缺陷影响了新灵体的一生,那就是所谓的存正道,讲正义吗?
答:不是给不给机会的问题,正道就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贤友啊!
  • ·        若无意间吃了辣椒后,能不能给机会不感到辣?
  • ·        若被困在沙漠而没水喝,能不能给机会不口渴?
  • ·        若被强盗关在山洞而没食物吃,能不能给机会不肚子饿?
  • ·        若天灾而受伤不能洗澡,能不能给机会身体不会不舒适?
  • ·        若功课太多而被逼长时间熬夜赶作业,能不能给机会身体继续健康?

于是,很多人开始求佛菩萨了,不过我希望你不是!

p/s: 这篇只能讲解到因果关系而已。至于前世今生、公不公平的课题,我希望有能力继续为你解说。(如果你还认为需要的话)

Wednesday, September 5, 2012

分享 (短期出家)




时间      17th Aug 2012 to 26th Aug 2012
地点      :大山脚法悦林 Nandaka Vihara
巴利名    Bhikkhu Paññobhāsa

短期出家感言:
首先,我想趁此机会感谢法悦林主持及诸位尊者,感恩他们的谆谆教诲,让我获益良多。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亲近善知识,原来僧众并不是那么难以亲近,还俗时竟然还舍不得呢!
我接触南传佛教的时间比较迟,回归佛陀本怀,积极学习原始佛法也只是近两年来的事而已。这两年来,我守五戒在家实修佛法,不过内心一直都很向往出家人的修行生活。此次机缘成熟,于是我就很自然地就参与了这次的短期出家活动。
开始的几天,我还真不习惯出家人的身份。改变身份后,我才发现出家人比在家人更难当!为什么?因为不再是那个熟悉的我(僧人已舍弃一切世俗的身份),现在的只是僧团的一分子而已。身为僧人后的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保持正知、正念,也要更严格地守护好六根。既然我们接受在家人的供养,那么身、口、意造下的业也将不再是我们个人的问题那么简单了。直至这一刻,我才体会到僧人的戒清净是何等的重要。
在寺院生活的那几天,我们都做些什么呢?我们吃饭、学习戒律、听闻正法、禅修、诵经。嗯,吃饭很重要吗?是的,很重要的!(不过,我们却食不知味哪!,它只是为了维持色身以便可以继续修行而已,不可对它执着。不过,僧众们都保持正念,怀着感恩的心慢慢地吃施主们供养的食物。)
我想谈谈吃饭,因为它也是我在这次的重要体会之一。我发现有一个方法回馈众生是最快、最实际,也最有效的。那就是出家人本身要严守戒律、精进修行,以便能为供养僧众的在家人有种福田、种善因的机会。经藏里不是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吗?比如;众生供养佛陀、圣者或僧团后就可以获得解脱或改善生活。不过我要强调一点,众生不是以供品求福报,他们只是在种善因(供养三宝是无上善业),然后让好的果报自然成熟。
讲到供养,我明白了为什么佛陀要比库僧团托钵乞食而不能自己耕种或烹煮。就我的个人理解,这是保持僧俗之间互相互动的关键之一。有些人以为,出家人托钵后就专注於打坐禅修是一种自私的的行为。他们都怪出家人只为了自己解脱而弃众生于苦难而不度,不过这都是错误的见解。其实,明白佛法的人都知道,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所造下的业承受应有的果报。因果法则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就连佛陀也不例外(佛陀不也是面对头疼、背痛等色身上的痛苦果报吗?)。
除了接受供养之外,出家人还可以做些什么呢?度众生?是的,出家人很应该为众生开示佛法的。可是,要度众生并不是帮他们消业障,正确的做法应该引导众生种善因。僧众应该先做到戒清净,再经过实修实证后才可以把所体悟的佛法对众人宣说。我相信度人前要先度自己!,因为这样才不会以盲引盲,害人害己。因此,在还没证悟前,还是老老实实修“戒、定、慧”吧!
法海浩瀚,我只能取一瓢饮。不过,这次短期出家的收获对我来说,却已经算太多太多了。因此,为了避免误导大家,在这里也只能分享一些微不足道的个人见解而已(若有说错,请大家千万要纠正在下,谢谢!)。我个人的建议是,大家应该也找机会亲身体验一下梵行生活,毕竟自己的体会才是真实的。
持比库戒的这段期间,我才理解到佛陀给比库们定下的戒律是如此严格(身、口、意三方面,最难的还是这关最难守!)。许多同修都纳闷为何我们还得遵守一些已经不合时宜的戒律?不过,基本上那些戒律都是极微细又微细的,我也都一一遵守了。为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服从呢?因为这是有力的证据,证明南传佛教真的做到不增不减,坚持把佛陀宣说的三藏原封不动保留下来(现在我已亲身体验到了严格的227条比库戒,接下来应该要好好实修经藏的教诲了)。
通过严格的戒律,我还体会到,不论是在佛陀时代还是现代,修行人都很难离开在家众而独自修行。因此,对于法工们默默的付出,我已经深深被感动。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根本无法修行,感恩!
最后一提,为了感恩每天前来供养食物与资具的施主们,我们能做的也只有严守戒律,精进禅修,以便能为他们种福田,让他们获得最大的利益。
Sādhu Sādhu Sādhu

Friday, August 17, 2012

出家,自由的滋味 !


更新照片:我在戒堂受戒的一刻!
今年(8月18日 至8月 26日),法悦林精舍将会举办比丘,沙弥和十戒女的短期出家活动。

暂且不谈世俗活动,暂时摆脱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以短期出家开始,希望能以一颗已平静的心来禅修。那平静的心应该会让禅修时提升定力吧!当有颗安定的心,它将提升我们的洞察智慧能力,当思路变得更敏锐时,我们将会尝试到自由的滋味。这就是出家的目的。 

不过,出家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去除霉运(佛陀的教理里没有此事)或逃避任何应作的责任。我很期待那每天五次,每次大约一到一个半小时禅修时间。就如法悦林所说的,出家是为了提升定力,提升心智而除去内心尘垢以获得自由的滋味。

Sadhu!  Sadhu!   Sadhu! 

Tuesday, August 7, 2012

永觉比丘:修行是对治心中的鬼!


 

永觉比丘简介:

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毕业,出家前是一位专业摄影师,俗名为杨枋,曾获四十余项摄影奖,1990年获亚洲摄影比赛冠军。

- 27岁到泰国依止Ajahn Ganha出家,随后到阿姜查禅师训练外国出家弟子的道场参学。

目前是泰北法山基金会发起人



泰国的云游苦行僧或头陀僧,虽然面对森林发展造成破坏的问题,可是森林仍然是他们的归宿。一位僧人必须持守佛陀经典中提及的十三项苦行,特别是持守日中一食;树下、洞穴住与少欲知足。

一个坚定的云游僧,需具备一股强烈的修行意愿,隐退到森林里、人迹罕至的洞穴,无论发生什么事,绝不放弃禅修……

1.
佛陀成道、涅盘皆在树下,并于森林弘法度众,泰国的森林系道场皆以行脚为修行,请永觉比丘开示行脚的意义……

头陀僧,即苦行僧相当重视行脚,认为它是一种苦行,是训练心能面对困苦与不可知之事的方法。头陀行的特点是不长期留在寺院,四处游化,在森林里找到一个适合地方,就努力修行。通常一个地方逗留不可以超过15天,主要原因是不要让人起贪念,不要执著那适合你修行的地方,如此,你才会体悟一切无常的生命实相。

云游僧的旅程,没有行程表,也没有任何地图与导览,而且时常对将去的地方没有任何特别计划,重要的是往前走,继续行脚,行脚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迫使他必须经常保持觉醒。他从不知今晚将在哪里过夜,下一餐饭在哪里,将遭遇到什么困难,他必须在危险与困苦里,学习生活中的是无法逃避。

你可能会问:这样的行脚,似乎没有目标?其实,不是没有目标,它的目标,就是修行。

以前森林的出家人修行很方便,因整个森林到处皆是道场,在哪儿修行都可以,但是近几年来,泰国森林面对发展造成的破坏问题,很多森林被开放。目前,泰国只有27巴仙森林是保留区,很多森林属于私人产业或发展地段,你要越过边界都有问题,同时要申请准证,因此许多出家人被迫在固定地方建道场。像我这样的云游行脚修行,50年后将会消失!可以这么说,云游行脚这样的修行原始面貌,已近乎是一种面临绝种的修行。

如果没有照片留下来,这些森林的修行风貌可能会遗失,因为一般摄影师即使拍照,也只能拍到较外围的地方,因他们无法进入僧团,要拍摄到僧人的真实生活,只有里面生活的人才能拍到。

因此,我重新拿起相机,是不要让这些宝贵的森林修行资料流失,让后人可借照片回忆当年森林的修行面貌。也因此,我现在的摄影,只是作为一种教材与生活记录。

2.
请问师父,如何做到真正放下?如何过著少欲知足的生活?

云游行脚的修行是:越面临危险,感到恐惧的地方,越要去面对它。因此,坟场是云游僧最好修行的地方,我们的修行是为了要认识这个心,对治我们的心,训练我们的心学习──随遇而安。

我曾经有一次托钵,只托到一点点饭和一块梳打饼干。当时我坐下来,心情很灰,于是吃饭前,我坐一片刻禅,心升起一个正念:我是来修行的,不需对食物起灰心,当下吃那么一点点也很开心,体悟到──原来不是说有没有好的东西吃,而是你的心!

人出生不是贫穷或富有,当下随缘即自在,最重要是你的心要富有,这就是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即是连生命都可以放下,还有什么无法放下的呢?

有一次,我特地到一个当地村民说有白衣女鬼出现的山洞里住,当天晚上,听到好像有三个女人在说话,于是为了探个究竟,打开手电筒照一照,发现原来是山谷的河流声。由于山洞靠近河流,洞上岩石滴水声的回音,反射很高。

修行,就是要对治我们心中的恐惧,对治我们心中的鬼,学习安住在每一个当下!

3.
请您分享此次回马举办摄影展,对一些云水摄影作品的心得……

此次摄影展览共收集96张照片,这些都是我在泰国云水行脚14年所拍的照片。一般云水僧侣带在身上的东西都很少,大约只有14公斤,而我为了要拍照作生活记录,就比他们多加了个相机。当时还没有数码相机,因此还多加数卷菲林,我都要很小心保护它,怕阳光晒到。我有时把它放在钵里,因为很不容易遇到可拜托的居士帮忙冲洗照片。大约5年后,我妹妹供养我一架数码相机,才方便存档。

整个摄影展作品里,我只选择当时唯一一张用菲林拍摄的照片,那是我整个摄影展览所要表达的主题──《金刚经》云:凡是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是一张我与骷髅合拍的照片,每一个森林道场里皆挂有一个骷髅,给予我们修习不净观之用。我为那骷髅穿上一半袈裟,而我就站在骷髅旁边,并架上一副眼镜,自个儿对准镜头拍下这张照片,共拍了52次,才选到一张略能表达《金刚经》经典里的精髓:凡是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意境。

这些年来的云水行脚修学,较容易摆脱世间人的一般想法和执著,当你真正了解自己,明白世间的真相,就没什么可留恋,那么,当你再进入世间弘法利生时,就不会受世间所迷惑。

但愿能借此次摄影展览,来表达生命的本质--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

这是师父去年(2011年8月19至21日)在绿野国际展览厅的云水行脚摄影展。
我个人很喜欢,所以特别在此与各位分享。

Tuesday, July 10, 2012

出家:自由的滋味(8月18日 至8月 26日)

这不是我,他是去年一位比我有福报的师兄。

   八月十八日法悦林精舍将会举办比丘,沙弥和十戒女的短期出家活动。暂且不谈您的世俗活动,暂时摆脱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以短期出家开始,您会以一颗已平静的心来禅修。那平静的心会让您在禅修时提升你的定力。当您有颗安定的心,它将提升您的洞察智慧,当您的洞察智慧变得更敏锐时,您将会尝试到自由的滋味。这就是出家的目的。
   不过,如果您出家的目的除去霉运(佛陀的教理里没有此事)或逃避任何应作的责任(那你就不用参加了,因为您根本无法跟上每天五次,每次大约一到一个半小时禅修时间。您将会被禁止继续参与禅修营。),这里并不适合您。
   倘若您出家是为了提升您的定力,提升您的心智而除去内心尘垢以获得自由的滋味。那,欢迎您到来参加此活动。
   每个参与者,不只必须学习戒律也要遵守禅修时间表。此项活动将于八月二十六日结束。不过,如有任何禅修者欲延长及继续禅修就必须得到导师的许可。
   如有任何询问,请拨 012-4855770 017-8771250。或到法悦林精舍办事处咨询。

Saturday, May 19, 2012

慧光尊者佛法开示 (23/5/2012)


在下周的星期三(23/5/2012)晚上八点正,

慧光尊者法悦林将有一场佛法开示。

愿大家能同沾法喜!

善哉!善哉!善哉!
Sadhu ! Sadhu ! Sadhu !


此档案照取自网络: 
Ceramah Dhamma oleh Bhikkhu Jutipanno Thera di Vihara Grha Buddha Manggala, 28 Mei 2011

慧光尊者 (JUTIPANNO Bhikkhu)
(Dhamma light meditation center) 法光禅修中心住持
Lot no.3106, 
Parit Haji Omar, Parit 3, api-api, Pontian 82000, Johor.

师父在泰国共过着八年的林修生活;并于这期间接受长老帕库松察嗒玛搓多六年训练。
于公元 2000 年回来 马来西亚,于柔佛、笨珍、阿比阿比、创办法光禅修林,为该寺的现任住持。



大家可以试试点击 [ 这里 ] 以下载 Bhante Jutipanno 慧光尊者一系列的佛法开示


Saturday, May 5, 2012

卫 塞 节

  • 资料来自网络

卫 塞 节 ( Wesak Day ) , 源 自 古 印 度 的 巴 利 文 “ 卫 塞 迦 ”(Vaisakha),意指五月的月圆之日。与众不同的是,这个节日,并不单纯只为了纪念某一件事,或某个特别日子,它纪念的是佛教的三大盛事,即佛陀的诞生、成道及涅盘。佛陀,是佛教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公元前 623 年的五月月圆之日、成道于公元前 588 年的月圆之日、并且于公元前 543 年的五月月圆之日涅盘。所以有这么的一句赞语流传: “佛陀诞生蓝毗尼园,月在卫塞圆;佛陀成道菩提伽,月在卫塞圆;佛陀涅盘古希那罗,月在卫塞圆,三期同一庆,慈光普天照。”由于这三个重要的日子,都落在五月的月圆,于是佛教徒便订在每年五月的第一个月圆日,庆祝卫塞节。每年这个时候,追求生命圆满的佛陀追随者,都会合起双掌,遥望明朗的星空,缅怀释迦牟尼佛艰苦修行与清净空明的世界。这天,也象征了佛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慧光辉,照耀全球,发扬慈悲平等教义,六年苦行悟宇宙真相,卫塞节又称为佛陀日,或花节。
这是因为佛陀在蓝毗尼花园诞生,传说那时天上散下许多香花,在菩提树下成道时及涅盘时,天上也散下香花。为此,每年的这个节日,佛教徒常在佛像前供奉香花,来表示对佛陀的感恩和敬仰。其实,要提到卫塞节的由来,就不能不提到于 2589 年前,由于惊觉人生无常,更有生老病死之苦,而决定抛弃王位,舍却荣华富贵,选择出家修行的古印度释加族净饭王之太子,悉达多。悉达多太子二十九岁出家,卅五岁成道,经过六年苦行,终于证悟了宇宙缘起缘灭的真相,成为了正觉无上的佛陀,穷其一生向众生广宣无上湛深微妙之法;他,是后人传颂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亦即是佛教的教主。在苦修时,为了证悟了脱生死、断除六道轮回的方法,佛陀走到沙罗树下,安坐在文遮草上,面对着正象山的菩提树,发大宏愿:“若不悟道,全身虽灭,亦不起坐。”发愿之后,他在结伽跌坐之中,将他卅多年来所作诸思想体验,综合整理,结果于农历十二月初八的黎明时分,仰望晨星时,突然顿悟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是佛陀成道的初期。佛陀不但自证真理,同时也证到自他一如,同体大悲,所以也要使大家都证得真理,于是便到处奔波弘法,在那个时候,佛的境界已经完全没有了凡人的贪瞋痴,佛果的圆满伟大,已达到了真善美的极点。
源自古印度传至全球,他弘扬真理、强调慈悲圆满的努力,一直获得数以千万计之佛教徒的信服,所以佛教从古印度传到中国、锡兰、缅甸、斯里兰卡、泰国等,再逐渐流传至世界各地,终于成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佛陀八十岁的时候,一天受拘尸城人供养后,便入拘孙河澡浴,又往拘尸城外娑罗双树之间,命弟子阿难铺床,头北面西而卧,那天是农历二月十五日,然后,佛陀命阿难入城向信众传布消息说,佛将于半夜入灭,有疑问者,可前去受最后教诲。那一夜,佛陀勉励众生精进勤行。当应答即答、应说即说、座作即作完毕,佛陀即安祥地进入禅定,就此涅盘了。
佛教,是于 1800 多年前由印度传入中国,并于公元九世纪初,再由中国传入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政府从 1962 年宣布卫塞节为大马公定假日迄今,已有四十一年。由此,亦可见佛教是受到政府所推认的正信宗教。每年卫塞节的庆祝节目,除了诵经、浴佛、布施、供养外,还包括放生、点灯、游行等。在马来西亚,年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佛教徒举行点灯花车游行的庆祝仪式,吸引的游客不可计数,几乎已经成为了一项特有的文化宗教庆典。注一:涅盘的意思是,断尽了一切烦恼、圆成了一切功德的圆寂,跟灭度、寂灭、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相同,亦是不生不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