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October 31, 2011

学习放下

[影视来源]


  
哈哈!星云大师说得对!如果真的有一天,阿弥陀佛或上帝来到你面前带你走,你会犹豫吗?老婆还在家里,孩子还没放学,今天刚升职加薪,新居明天就要入伙了. . . .  放下,真的要做到还真的很难!  如果今天被老板数了一顿,回家时你会脸黑脸臭吗?放得下吗?  面对孩子的叛逆,你放得下吗?或许,你会突然爆出一句:“不管你了!后果你自己负责吧!” 不过,大家要搞清楚哦,放下不是放弃!  对了yong,星云大师说得好啊!人生像一个皮箱,要能提起与放下。思想、成見、執著不放下,佛法要如何进住心里呢?
  大师说:有用的时候把它提起,不用的时候把它放下。
应该提起的时候如果不提起、不积极、不勇敢,就没有生命力。
  应该放下的时候如果不放下,拖着一个沉重的负担在身上,我们会自在吗
  再来一段圣严法师的 “ 放下得自在 ”


Sunday, October 30, 2011

滿手的葉子

  一時, 佛在憍賞彌申恕林( Simsapa )裡,他撿起了少許的申恕葉放在手上,問比丘們說:「比丘們啊!你們意下如何?是我手上的樹葉多?還是樹林裡的樹葉多?」

   「世尊!您手上的葉子少,樹林裡的葉子卻多得多。」   

  「比丘們啊!同樣地,我所證知而未對你們說的法比較多,已經教給你們的法只有一點點。但是我為什麼沒有講其他的法呢?因為它們沒什麼利益,對聖道生活沒有什麼助益,因為那些法不能引導人走向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這就是為什麼我沒說那些法的緣故。

  比丘們啊!我曾說了什麼法呢?我說:『此是苦』、『此是苦集』、『此是苦滅』、『此是順苦滅道』。這就是我已經告訴你們的。

  比丘們啊!我為什麼要教你們這些法呢?因為它們對你們有益,對你們的聖道生活有助益,它們可以引導人走向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

  所以,比丘們啊!『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此為滅苦之道。」

《相應部》LVI, 31

佛教的基本教义



  为什么说佛陀一生讲经说法只说苦与灭苦


  为了避免太主观,只从上座部观点看佛教,所以我特地以立场中立的维基百科的资料来解说佛教的基本教义,看看佛陀一生当中,讲经说法的重心点到底是什么。


佛教

基本教義

佛教的基本教義從解脫眾生苦難為出發點,以四諦十二緣起為核心。

輪迴

佛教認為一切未解脱的有情眾生都在天界人道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裡生死流轉,無有止境。注意:轮回的学说不是佛教新创的学说,佛教产生之前婆罗门教就有该学说,至今印度教各派仍然有该学说。

四聖諦
根据佛教,四聖諦學說是佛教教義的核心。

  • 苦諦:佛教認為人生在世,谁也免不了生老病死。這些苦難不會因為人死亡結束,因為人死之後不是徹底消失,仍然會輪迴不息,不論在地獄還是人間,苦總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了。佛教還認為,世間的萬物都是變化不定的,這叫做無常。對眾生來說,因為於無常敗壞法起貪著,則將造成身心的熾燃大苦,因此說無常故苦。

  • 集諦:集諦是講苦產生的原因。佛教認為世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有情眾生之所以會受苦,在於因無明而於六根觸受起愛執,而導致後有生死的純大苦聚集。
  • 滅諦:佛教認為只要是輪迴,就無法避免會受苦。有情眾生要想從苦中真正的、徹底的解脫出來,只有脫離輪迴這一個辦法。
  • 道諦:為了脫離輪迴,必須進行修行。佛陀給出的方法主要為戒、定、慧三學。依八正道,便可以達到涅槃,永遠從輪迴中解脫出來,证得阿罗汉
四聖諦分為三轉十二行:
  • 初轉四行:知苦;觀察到苦的集起之因;知道苦的集起之因,而知苦的因若滅去則苦能滅去;知道苦的集起之因,從而發展出滅苦的方法。
  • 二轉四行:對苦更深入了解;對苦因更深入了解;已經有些許的苦,因為執行滅苦的方法後而滅去;對於滅苦方法積極的執行。
  • 三轉四行:知道苦已不再來;苦因已消除完畢;所有苦皆滅盡;滅苦方法已經徹底執行完成。
此處的知苦和知苦因,是和十二因緣密不可分,而四聖諦三轉十二行,即為十二因緣從了解到滅盡的過程。四聖諦十二因緣並非分開的兩種理論,是次第和內容的不同面向敘述。

十二因缘

佛教認為,世間萬法都是依因緣而生,依因緣而存在。世上沒有不依靠其他事物而獨立存在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合和而成;沒有什麼東西能夠不受其他事物的影響,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夠不影響任何其他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前因,也有後果,而這種因果關係構成了一個無始無終的鏈條。
且依因緣而生之一切,也隨著現象的生起,而損耗其賴之生起的因緣,是故世間一切皆無法恆常。
十二因緣具體內容: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
「無明」是指對「五蘊因緣生而當下敗壞不知」,因對五蘊因緣生而當下敗壞不知而生起貪愛,生起貪愛則覺得五蘊是自己所擁有,進而誤以為有我,此稱為「行」。
由此執為有我進而推動的意志行為,驅使「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此為內在活動。
而我們真正可以觀察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境「色聲香味觸法」,而升起六種覺知「六識」,上述為「六入」。
六入處所引發的運作稱為「觸」,由觸引發苦受、樂受、中性受,及聯想和意志行為,簡稱為「受」。
由樂受引發貪愛,苦受引發排斥,此為「愛」。由愛則覺得五蘊是自己所擁有,進而誤以為有我,此種執取稱為「取」,同「行」的定義。
由取而引發「有」,有的意義即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
這部份為「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具體展現。
有「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即稱為「生」,由生則不可避免的遭遇生命中種種痛苦,乃至於死亡。
覺悟到十二因緣而得到解脫的修行者被稱為解脫者。不論是佛陀、辟支佛、阿羅漢,都是以覺悟十二因緣而了知生死輪迴的真相,從而覺悟,並依「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而達到圓滿的解脫。

佛教理論的發展

以上所講的四聖諦是乔达摩悉达多在世時對其弟子們宣講的教義,這些教義後來被現代學者稱為原始佛教。有人主張, 乔达摩悉达多灭度之后,佛教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几个主要阶段。但此一觀點并未得到普遍認同。無論如何,四聖諦始終是佛教理论的基礎。

现在的佛教按教理划分可分为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两大支。
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信仰者一般将与大乘佛教兴起之前的佛教理论称为小乘佛教理论,以示贬义。有人认为,在當前的漢語之中,“小乘佛教”一般作為歷史名詞使用,並不含有貶義。但在一般人普遍的認知中,相較於“大乘”,“小乘”一詞確實含有貶謫意味,故此種爭議性語詞在相互尊重的原則下,多數良知謙和的大乘佛教徒已漸漸改除不用。
部派佛教的留存主要为南传巴利文文献以及汉译说一切有部的论书。

大乘佛教
如果說小乘佛教的核心是「苦」,讲究拯救自我,那麼大乘佛教的核心就是「悲」和「空」,讲究普度众生。大乘佛教認為這個世界,不論是有情眾生還是物質元素,乃至時間空間,都是人們所感知的假象,並非真實存在。「六道」,甚至「」本身,在大乘佛教看來都是有情所感知的假象而已。而且即使從六道輪迴中脫離出來,成為阿羅漢,按照大乘佛教的標準來看只能算是解脫個人的苦,不是圓滿的覺。而真正徹底的解脫,只有生起對一切眾生的大悲,為究竟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而成佛才能達到。眾生都應該成佛,眾生也都能夠成佛(瑜伽宗主張除一阐提外,众生都能成佛)。眾生在成佛之前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進行艱苦的修行。大乘佛教的修行方法主要是六種,稱為六度(或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這種以成佛為終極目標進行修行的佛弟子稱為菩薩
编者按:无论你接受与否,这里很明显的我们都看到了后期大乘对原始佛教做了补充与提升的动作。本人不是说这不好,只能说本人比较忠心于佛陀时代所传的法,就那么简单而已!

注:非佛教信仰者(中立)的現代學者主張1世纪時產生了大乘佛教,但大乘佛教的信仰者主張大乘佛教直接來自悉達多。
~ ~ ~ ~ ~ ~ ~ ~ ~ ~ ~ ~ ~ ~ ~ 

毫无疑问地,四圣谛和十二因缘都是原始佛教(最初的佛法)的核心教义,而这核心教义主要都是为了教导信徒
了知苦、灭苦 。如何灭?就是要 破无明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 . . . ) 断生、老、病、死,跳出轮回。


  难道这些不都是因为 “ 苦 ” 与 “ 灭苦   吗?


Saturday, October 29, 2011

学佛修行,修什么?



  释迦牟尼佛 一生中所教导的就只有两样事情而已,那就是:


认识世间的苦
如何止息世间的苦。

  因而佛教徒要修的也就是:在正确戒清静护持下,完成解脱道四圣谛与八正道的实践,证得 “ 我生已尽、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
  这种解脱道的修行是我们迫切及切实可行的,也是非常朴实无华的。然而,这种解脱道在世间却只有极少数,有志於追求真正解脱的人们才可以看透与实践。


什么是中道八正道也!

于此处,世尊言五比库曰:
“诸比库!出家者不可亲近于二边。以何为二边耶?
1、于诸欲以爱欲贪著为事者,乃下劣、卑贱、凡夫之所行、非圣贤,乃无义相应。 
2、以自之烦苦为事者,为苦,非圣贤,乃无义相应。
诸比库!如来舍此二边,以中道现等觉。此为资于眼生、智生、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诸比库!云何乃能如来于中道现等觉,资于眼生、智生、寂静、证智、等觉、涅槃耶?
乃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诸比库!此乃如来所现等觉之中道,此乃资于眼生、智生、寂静、证智、等觉、涅槃。(S.56.11)

~ ~ ~ ~ ~ ~ ~ ~ ~ ~ ~ ~ ~ ~ ~ ~ ~

或许你有兴趣阅读:

Friday, October 28, 2011

佛陀的声闻弟子 - 阿拉汉 (阿罗汉)


阿拉汉的诸漏已尽,不执着饮食,阿拉汉以解脱为修行的目的,解脱即是空、无相。
阿拉汉的行境如鸟飞过天空,无迹可寻。
 (偈 93)

(以下文章摘录自 《信仰大乘15年後的认识》 一文,不过这里只转载关于 “ 阿拉汉 ” 这个部分而已,其余的精华就请大家自己点击连接阅读吧!因为,本部落格只想推广上座部原始佛教而已,并没有意图要排斥其他宗派。)

  伟大的世尊 --- 释迦牟尼佛陀成就解脱道(成为人类历史上有清晰记载的真正解脱者 -- 佛陀、世尊、阿罗汉)时起,标志着人间出现了可以指导所有向往今生完成生、老、病、死解脱的。在生死轮回中早已厌倦的人们,可以依止的导师从伟大的世尊释迦牟尼佛陀在鹿野苑为五位弟子宣讲四圣谛、八正道时起,现实人间已经真正出现了可以让任何人透过实践,完成自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解脱的佛法。
  从最早的五位弟子依照佛陀的教导完成解脱道的全部修学,释迦牟尼佛陀宣布:“自今日起,世间已有六位阿罗汉” 时起,世间出现了可以指导任何愿意在今生解脱生死轮回苦难的人们,可以依止修学的清净僧团。( 释迦牟尼佛陀本人也公开自称自己为一位阿罗汉。阿罗汉是佛陀的声闻弟子,就是亲自听从佛陀身教言教、并依止修学完成所有解脱的人。阿罗汉的解脱方法与解脱後境界,与佛陀本人都是相同的,没有差别的。)
  释迦牟尼佛陀一生中所教导的就是∶认识到世间的苦,和如何止息世间的苦。具体的修学就是:出家、在家弟子们,在佛陀本人亲自制定的、正确戒律的圣洁护持下,完成解脱道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的实践,证得 “ 我生已尽、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後有 ”、与佛陀本人没有丝毫差别的阿罗汉果、或者说“四双八辈”圣果。这种解脱道的修学与与实践都是切实可行的,又是非常朴实无华的。这种解脱道更是只有世间极少极少的人,有志於追求真正生、老、病、死解脱的人们才可以接受与实践的。
  佛陀入灭的当年,尊敬的阿罗汉大迦叶尊者召集了五百位阿罗汉尊者,将佛陀一生的教导结集成纯洁的圣教,以指导後世所有寻找解脱道的有缘人们。可以说,佛陀教法中的任何一位阿罗汉尊者,都可以指导世人完成释迦牟尼佛陀所教导的解脱道的全部修行。我更相信,佛陀的解脱道从大迦叶尊者领导的第一次结集时起,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的添枝加叶、分类判教和发挥创新我们,以及任何真正仰慕佛陀和真正想在今生解脱生、老、病、死的人们,只要如实地学习和实践释迦佛陀的教导就已经足够了。佛陀教法中的所有阿罗汉圣者已经为我们的修学做出了榜样。(当然,大乘佛教中拼命提倡的:阿罗汉是什么  “自了汉,焦芽败种,小乘,没有菩提心 ” 等,除了障碍了绝大多数寻找佛陀教导的解脱道的人们,还有一个不可告人地目的,就是以大乘佛法(实质上是古印度 . . . 


 . . . 我只能转载到这里了,有兴趣的朋友请自己点击原文 信仰大乘15年後的认识》来看吧!


编者按:本人觉得作者这回真的是走对方向了,不过却觉得他反应真的太过 “激动” 了点 。可是,这也是正常反应,毕竟他是经历了十五年后才发现自己前进方向竟然与自己的目标背道而驰。想起来我还真的比他幸运多了,因为我比他更早发现自己的 “方向”。

Thursday, October 27, 2011

阿拉汉 ( Arahant )

( 近代上座部佛教所公认的圣者阿罗汉 —— 马哈希尊者 )

透过阿拉汉道证悟涅槃,不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某些佛教徒认为,修证自我解脱的阿拉汉是一种自私的行径。他们认为必须透过证悟佛道而度化众生。这种信念并不是没有根据的。佛陀从来就没有说过他要度化世间一切众生,他只提供他的帮助给予那些愿意接受他那崇高生活方式的人。


“ 无死的大门敞开着,那些愿意听到的人,
远离错误的教义 ……  

“ 现在我转起法轮,因为我来到卡西安城,
为这沉浸在黑暗的世界敲响无死的大鼓 ”
《 中部.圣度智经 

  在原始的佛教教义中,并没有提到「度化他人」的说法。佛陀所推荐的方法是:通过佛陀的教诲来消除烦恼,精进、努力、净化自己、解脱自己。不要忘记佛陀曾经这样告诫大家:


“ 你应该自己努力寻求解脱,
佛陀只是一位指路人,
佛陀只是教导你如何成就的导师。”

《 法句经 

  那些人认为必须证悟佛道然后度化世人的思想,并没有出现在原始的佛教教义里。这种思想就好像要求人人都成为医生,不但要治疗自己还要治疗他人,这是一种不大实际的想法。人如果生病了,就应该去找合格的医生,不可以等到自己修完医学课程后,才来治疗自己。再说,这世界也不需要人人都成为医生,如果人人都是医生,那么谁是病人呢?同样的,如果人人都成佛,谁来度化谁呢?

  当然!一个人如果想成为医生,那也可以,他必须要有智慧、有勇气去研究医学。同样的,不要强迫人人都求成佛道。如果某些人希望成佛也可以,他必需有勇气、有智慧、肯牺牲个人的利益,修学种种的佛法和戒律,克制自己的欲望来完成佛道。所以说,通过阿拉汉道证悟涅槃,不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如果说,通过阿拉汉道证悟涅槃,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将得不到佛陀的祝福。然而,在所有的三藏经典里,一切成就阿拉汉道的圣者,都得到了佛陀最大的祝福。
  佛教有三种崇高的理想 ── 正自觉佛、独觉佛和阿拉汉 有兴趣成佛的朋友可以参考本部落格之“ 成佛之路不简单” 一文。但是,不是人人都可以达到这崇高的理想。这好比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能达到爱因斯坦或牛顿的成就。但是,他们一样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协助这世间的发展。 


本文摘自《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一书这是繁体版本,暂时找不回简体版本链接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知多一点点:
圆满成就的佛陀,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达到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境界。佛教传统认为有十个称号(不过巴利体系记录只有九个,不包括如来这称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有时分别作无上士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应供(巴利文:Arahant)又译做阿罗汉,意为“杀贼”,“贼”是指烦恼,也就是“断除了贪、嗔、痴一切烦恼”。阿罗汉远离了一切烦恼(远离),自轮回中解脱出来,不再轮回流转(破辐),因此,他值得被人供养(应供)。此外,阿罗汉永不再造恶,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秘密(无恶密)。

佛陀(具备阿拉汉特质)已入灭将近两千六百年了,你可以说佛陀自私吗?


或许你有兴趣阅读:

Wednesday, October 26, 2011

圆成佛道



圆成佛道是人世间最艰巨的工作
  佛道不是为特选或超级的人类而设定的。任何人都可以圆成佛道。没有一位其他宗教的创始者说过,他的信徒也可以和他一样,达到他的境界。
  圆成佛道是人间最艰巨的工作。一个人必须勤奋努力,牺牲自己的世俗享受,发展觉悟而净化自己的心、弃除邪见而达到觉悟,这要经过无数次的生死轮回,净化自己、发展自己的灵性而证悟成佛。为了达到这崇高的任务,自我锻炼、不懈的精进努力是必然的事。在这自我锻炼的过程中,要以自律、自修、超然的毅力、坚韧不拔的决心和意志,去承担世间任何的痛苦和解救世间受苦的众生。
  这显示佛陀成就正自觉,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膜拜、祷告或祭祀高等的生类而获得的。佛陀以纯净的心,自我觉悟而圆成佛道。这只有当一个人以坚强的意志和勇气去克服所有的障碍、弱点、自私心后,才能达到觉悟的境界。
  悉达多太子不是在菩提树下一夜就成佛的。当他在菩提树下进入禅定时,也没有超自然的生灵出现,指点他成佛的奥秘。在他觉悟前,有一段漫长的经历和过程,这些都记录在《本生经》里。《本生经》里很多故事告诉我们,他在过去世时,如何牺牲他的生命来达到成佛的理想。一个人如果要想成佛,必须实践十种巴拉密 ( parami ) ── 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辱、坚定、真实、慈悲、平等。实践十巴拉密须要花很长的时间,甚至要在无数次生死中不断的学习、锻炼。这说明了崇高的佛陀在这世间的出现,须要经历久远时代磨练的历程。所以佛陀告诫弟子要度化众生,不一定要圆成佛道。他们一样可以通过成就独觉佛或阿拉汉而进入圣道。
  独觉佛出生在没有正自觉佛降生的时代,他们通过缘起法──缘生、缘灭而证悟宇宙的真理,虽然他们也一样证悟涅槃,可是他们没有正自觉佛的智慧,不能对众生弘法,只是自己孤独的生活。
  阿拉汉(arahant)证悟涅槃的境界和佛陀一样。阿拉汉克服了所有的欲望和人性的弱点,阿拉汉接收佛陀的教诲和认识真理。他们也向世人宣告宇宙间的确存在着解脱生死的真理。所以说,


能降生在佛陀出世的时代是件非常殊胜的事
《法句经》v 182



以上文章摘录自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一书这是繁体版本,暂时找不回简体版本链接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或许你有兴趣阅读:

Tuesday, October 25, 2011

菩萨行


菩萨是走向觉悟的人类
  一个拥有慈悲心的众生,通过自己努力耕耘,修学佛道准备将来成为佛陀,他就是菩萨
  为了达到证悟正自觉,他实践超越的德行 ── 巴拉密 (parami),这些德行是: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辱、坚定、慈悲和平等。这些德行通过断除私欲,以慈悲心和智慧获得。佛陀透过无数次的轮回转世,体验众生的痛,为一切众生寻求快乐和幸福。在他求道的过程,他不断的实践巴拉密,有时候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
  在巴利文经典里,菩萨悉达多太子证悟正自觉以前的称号,也是他过去无数世的称号。佛陀以自己的菩萨行作为例子,讲解证悟正自觉的道路。在巴利语经典里不同意只有拥有佛智的人才能到达涅槃。在佛陀时代,有志于证悟佛道的人非常稀少。但是,在一些记载中,有些信徒渴望成为菩萨来实现佛道。
  大乘的教法里,向菩萨礼拜、祷告是很重要的。在大乘思想里,菩萨是抵达涅槃边缘的人,他们自愿发心不进入涅槃,是为了乘愿再来,度化众生。
  上座部同样敬重菩萨,但是他们不要求众生在觉悟前度化众生。菩萨并不是人类的救星人类要拯救自己,获得解脱,必须实践佛陀的教诲,追随佛陀的教法,同时要舍弃个人的欲望和物质的需求,发展自己的德性。
  上座部不认为人人都必须成佛,才能达到涅槃。菩提 (Bodhi) 这个字眼相等于正自觉佛、独觉佛或阿拉汉,被解释为正自觉智、独觉智、声闻觉智。大乘佛教提到的诸佛,并不是人类历史的佛陀,因此,上座部并不重视。他们的概念是有些佛和菩萨在净土中等候那些礼拜他们的人。这种思想和佛陀的教诲背道而驰。有些菩萨声称他们自愿留在净土,不愿成佛,是为了等候所有的众生都圆成佛道。可是,不止我们这个星球有生命啊!而众生都被愚痴、自私和欲望所困扰,这是一项无边无际、无法完成的工作。
  菩萨一定是佛教徒吗?我们会发现一些自发慈悲心的菩萨就存在于佛教界中,他们无私的为佛教作出贡献,可是他们并不意味到他们自己就是菩萨。菩萨不一定就是佛教徒,在其它的宗教一样可以找到。在本生经中叙述了佛陀无数的往世,有时佛陀转世为畜生,很难想像他曾在一世或多世中曾经降生于佛教家庭中。但是,无论他降生于什么生类或什么家庭中都没有关系,在他的每一次生命中,都勤奋的发展和培养他的德行,一直到他的最后一生──成为佛陀。这点很清楚的显示菩萨和其他众生的不同。

以上文章摘录自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一书这是繁体版本,暂时找不回简体版本链接了. . . 


上座部佛教的菩萨道思想
其实上座部一直都有人在修菩萨道,只是我们都知道菩萨道并不是任何人发愿后就可以修的。如果我们认真去了解菩萨道的修行,我们会发觉这真的是一条艰辛无比的修行之路。因此,上座部的修行者如果要修菩萨道的,他们都是非常认真地、默默地修!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或许你有兴趣阅读:

Monday, October 24, 2011

捐器官‧车祸亡少年救9命


      (霹雳.和丰20日讯)17岁华裔少年因深受台湾失明歌手萧煌奇所演唱《你是我的眼》一曲感动,而告诉父母,如果他有朝一日不在人世,他愿意捐出体內所有器官以拯救他人性命,结果,天妒良人,这名少年竟於上週五因遇车祸而脑死,其父母为替亡儿圆愿,遂忍痛捐出亡儿逾9个器官,包括心臟,让9名病患喜获新生机会之余,也让亡儿得以遗爱人间。

      这名年纪轻轻即已心生大爱精神的少年林伟杰,来自和丰亲善村新市镇. . . . . .



    . . . . . . “我们这样做,是要完成儿子生前的心愿,让他在下一世也更有福报。”“我们这么做,也是想鼓励社会人士,不要有任何避忌,反而应该把器官捐出,帮助有需要的人士,让已逝者遗爱人间。”

    他们一家是佛教徒,儿子的葬礼將以佛教形式进行 
. . . . . . 

(以上新闻剪辑自光明日报

      林伟杰捐献器官的行为确实很伟大,我想各位修菩萨道
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施與,求佛智慧的佛友都会认同!我绝对相信他一定是往生善道的。
      除了讚扬林伟杰的伟大之外,身为佛教徒的我们还看到什么真理吗?
     对了,是无常!
     死神绝对不会让我们知道它什么时候降临,我们也无法肯定会在哪里遇上它,更不知道它是怎样带走我们。不过,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 ~ 死神肯定会找上我们!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马上做好准备?
因为它随时会来临!

Sunday, October 23, 2011

供奉袈裟庆典


今天应该很多南传寺院会举行供奉袈裟庆典,大家尽量抽空到附近的寺院去供奉吧!

Saturday, October 22, 2011

生活禪曲


      情過心靈傷喲,風過落葉黃,
      芸芸眾生過去後,漫天塵土揚。
      看淡是般若喲,看重煩惱多,
      佛光譜照天地新,無門關內心燈亮,
      啦啦啦、、、 名利丟兩旁。

      朝迎旭日昇喲,夜晚看月亮,
      柴米油鹽布衣裳,平常心為窗。
      人生天地間喲,本來夢一場,
      法雨甘露遍灑處,清涼世界心中藏,
      啦啦啦、、、善字擺中央。

Friday, October 21, 2011

出家


悉达多太子的出家,是前所未有的最大胆的行动。
  外道非议悉达多太子的出家。认为他是「抛开妻子和家庭」。然而,假使他不是静悄悄的离开,而是以挚爱的心情,举行一个隆重的告别会。那么,他的亲人会苦苦的哀求,改变他坚强的出家意志,这一幕将变得歇斯底里。同时也可能导致他的父亲净饭王(Rajah Suddhodano)所统治的国家陷于混乱。就是因为这样,他不敢向父亲和妻子提起有关他出家的计划,避免被他们说服而放弃。当他二十九岁那年,正当血气旺盛、年轻有为的时候,他为了寻求真理,毅然放弃了世间所有物质的诱惑。当他离开王宫前的那一刻,他到寝室门口注视着熟睡的妻子和刚出世的孩子,那拒绝留下来的冲动,给他带来了必然的最后挣扎。在当时的印度,一个人放弃了家庭和挚爱的一切,出家成为一位修行者,过着神圣的生活,是一件光荣和高尚的事。从各种角度来看,悉达多太子是大胆和毅然地进行他出家的计划。
  他出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个人的自我解脱,而是为了解决人类的苦难。对他来说,人类就是一个大家庭。悉达多太子的出家,是前所未有的大胆行为。
  为了达到觉悟的目的,出家是必要的,觉悟须要摆脱一切世间因缘的束缚。人世间的痛苦是因为执着而形成的。我们的愤怒、忧虑、贪婪和怨恨及所有不愉快、紧张、顽固和悲伤都是因为不能放下。如果你有任何的烦恼和困难,请自我反省。你会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放不下。假如悉达多太子眷念于他的妻子、孩子、王位和世间的享受,他将永远也不会发现治疗人类痛苦的良方。所以他舍弃了一切,包括世间的荣华富贵。出家是为了更自由的、没有干扰的、更加集中精力的为人类寻求解脱痛苦的真理。
  在这位年轻太子的眼里,整个世界都为贪婪、嗔恚、欲望所燃烧,还有很多污秽的心念点燃了我们内心的欲火。他知道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包括他的妻子和儿子在内,都为了心理或物质的失调而受苦。因此,他决心舍弃一切,毅然的去寻求一个解脱人类痛苦的真理。
  这里有一首大家熟悉的诗歌,是最好的写照:他并不是讨厌他亲爱的孩子,他并不是厌倦了他心爱的妻子,令他震憾的是:并不是吝啬对他们的爱,而是他更爱觉悟之道。终于,他突然的舍弃了所有的一切。—德威.国达


以上文章摘录自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一书这是繁体版本,暂时找不回简体版本链接了. . .

Thursday, October 20, 2011

世俗谛与胜义谛


佛说不能杀生! 可是,佛陀也说照见五蕴皆空啊!无我境界里没有你、我、他,既然如此,也就没有杀人凶手,更没有被杀的对象。那么谁在杀生?谁又被谁杀?所以,杀生根本不成立,如此一来,又何必多此一举有 ‘不能杀生’ 这戒条?
如果你存有如此的论点,那么你就是一个诡辩专家 ! 
话说回来,究竟以上的论点是不是在诡辩呢?其实,不止以上这个问题而已,佛教徒之间常常也会产生类似的争议,最后都会把简单的问题弄得越来越玄。因此,为了避免出现以上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厘清佛法里的两种真谛、真理,即:世俗谛胜义谛
根据阿毗达摩,有两种真谛、真理:一种是世俗谛,也就是世俗都认定的真理,大家都认同的真理;另一种称为究竟谛(又作胜义谛)。
我们在看经典的时候,每部经典一开始就是“如是我闻”。这个 “我” 字,在世俗习惯用法上并没有错,但是从胜义谛上来说,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说,有所谓的人吗?有所谓的佛陀吗?有所谓的弟子吗?有所谓的男人、女人吗?从究竟意义上来说,没有所谓的这些东西,这些都是概念。概念是由意识形成的一种观念,在实质上是不存在的,它们只是一堆五蕴、一堆名色法而已。
佛陀也经常会使用世俗谛的语言,特别是《律藏》。假如佛陀也使用胜义谛来教导《律藏》的话,就很容易造成混淆。例如佛陀说:“你们不能杀生!”然而你却对佛陀这样说:“佛陀啊!在究竟意义上并没有所谓的生命,为什么说不可以杀生呢?既没有能杀的人,也没有被杀的人、被杀的动物,所以您说‘不能杀生’是错的!”你能这样说吗?假如你这样说的话,你就是一个诡辩专家 !
因此,佛陀为了尊重世间、保护世间,他不会使用一些是非颠倒的语言来误导众生。佛陀还会教导世俗谛,教导一般人认定的真理.



佛陀说: 
“诸比库,你们不要杀生!” 
它是什么意思呢?
从世俗谛意义来说就是不要断除其他生物的生命。
但是从究竟意义上来说,没有所谓的比库,也没有被杀的动物。


假如使用胜义谛的语言,佛陀会说:“名色们,不要杀名色!” 或者说: “五蕴们啊,不要杀五蕴!” 这样的话很容易让人混淆,所以佛陀不会这么教导。 


结论:专修世间法的佛教徒应该以世俗谛的语言来沟通。修出世间法之行者除了胜义谛,别忘了色身还活在世间,因此有时还是得靠世俗谛来沟通的。不然就会造成是非颠倒,简单的事情也会变成复杂而让人混淆。


参考资料:阿毗达摩讲要(上)

Wednesday, October 19, 2011

诡辩专家


是佛教徒(不管门内门外的)也好、非佛教徒也罢!
请问大家对以下这段对话有何见解?

佛陀说: “你们不能杀生!” 
然而你却对佛陀这样说: “佛陀啊!不是说照见五蕴皆空吗?如果身心内外一切皆空,那么就没有能杀的人,也没有被杀的人或被杀的动物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说不可以杀生呢?所以您说 ‘不能杀生’ 是错的!”

你能这样说吗?

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吗?

假如你这样说的话,你就是一个诡辩专家 ! 

大家有什么看法?

明天将为你解答!

我佛 “慈悲” 吗 ? [ 转贴 ]


  我很小的時候,聽到電視上有人常說這兩句話:
我佛 慈悲 ……

觀世音菩薩 慈悲 ……
  老實說,當年的我不太瞭解這句話的意思,直到這幾年 我個人對於 慈悲 這兩個字,有另一種不同的領悟 !!很多人將 慈悲仁慈給予憐憫祈求 全部自動劃上等號。
  你常會看到,許多信眾到了寺廟,跟佛說:『 慈悲 的觀世音菩薩阿,請祢 可憐可憐 我,我家真的 好可憐,爸媽疾病纏身,我先生又失業,二個孩子都沒錢吃飯,我每天都靠 撿回收 度日,再這樣下去,我們全家都會被逼上絕路,有請 觀世音菩薩救救我阿、保佑我,我的心願不大,只要 給予 我溫飽、夠用的 $,我就心滿意足了 … 』另一種信眾:『 感謝佛祖的 慈悲,自從去年有到這裡 點燈 後,我們一家都算身體健康、平平安安,全家人都有工作,感謝佛祖的 慈悲,以後我們每一年都會來點燈,xxx 信眾在此捐五萬塊的香油錢給佛祖,祈求 佛祖能夠繼續保佑我們全家 來年 一切平安、幸福 … 』
  我發現,全世界的神佛都好忙喔,光是聽眾生心裡的話,就聽不完了,你覺得祂們還有空 去為你處理 你 千交萬代 的事情嗎 ?? 從上面的二個例子裡,你可以簡單而清楚的看出,所有的神佛為求公平性 及 一致性,祂們對於眾生的要求一律採取 聽 而不回應 的態度,所謂的 不回應,就是不理不採,就是把結果還給你自己,讓你自己去面對 及 處理,這就是 慈悲。若非如此,神佛便無法向其他物種交代,例如, 你看過神佛對於被車撞得奄奄一息的狗狗做過什麼嗎 ?? 答案是沒有。例如, 你看過神佛對於得到 狂牛症 的牛牛做過什麼嗎 ?? 答案是沒有。難道是神佛們不夠 慈悲 ?? 或是祂們看多了這檔子事,已經麻木不仁 ?? 都不是,因為祂們不起 分別心 !! 

  佛陀:『 慈 是給予快樂,悲 則是解除痛苦 !! 』

  這句話祂老人家,在两千多年前已經清楚地說明了一切,只是大多數的人看不懂。我也是這幾年來才慢慢地體會祂所說的話。這句話的意思是:

  誰可以給你快樂 ?? 誰可以解除你的痛苦 ?? 

  不是神佛,是你自己。 

  既然是你自己才能給自己快樂,既然你自己才能解除自己的痛苦,因此 祂 絕對不能 踰矩 ( 永遠不會 ) !! 

  再說一次:為求公平性 及 一致性,神佛們對於眾生的要求一律採取 聽 而不回應 的態度,所謂的 不回應,就是不理不採,就是把結果還給你自己,讓你自己去面對 及 處理,這就是 慈悲。( 不過這幾年,屢屢發生神佛因不靈驗而慘遭遺棄,甚至毀容的事件,然我們偉大的神佛呢,仍然以 慈悲心 來面對這一切 !! )
  親愛的朋友,你還會想要任何人的 慈悲 嗎 ??? 

慈悲 ≠ 仁慈 ≠ 給予 ≠ 憐憫 ≠ 祈求 
( 祈求 = 你想要別人幫你做,你還想要不勞而獲 !! )

Tuesday, October 18, 2011

做人只要心地善良、品行端正就好了,为什么还要信佛、皈依呢?



以下问答摘自玛欣德尊者《您认识佛教吗?》一书。


问:做人只要心地善良、品行端正就好了,为什么还要信佛、皈依呢?


答:现在有许多人抱怨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心不古,这跟时下宗教衰微、信仰淡薄不无关系。
   可以说,信仰即是人生的航标,也是人生的避风港。有信仰的人通常都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更清楚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有信仰的人对生活更容易感觉满足、快乐,更懂得慈悲、感恩、关爱、包容和宽恕。人生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面对人生的浮沉起落时,宗教能带给人希望,使人不容易被一时的逆境所打败;在遇到挫折、苦难、恶疾或生离死别时,宗教能带给人安慰,帮助人们尽快超越伤痛。
   有些人认为佛教只是为了劝人行善。其实,一切正统的宗教都有这样的社会功能。佛教除了能提升人的道德和修养之外,更强调的是内心的净化和智慧的培育。致力于断除烦恼是佛教的目标,这也是与其他宗教所不共的。
   因此,如果您想透彻地了解身心,想要培育心智,想要去除烦恼,佛教能为您提供一条次第分明且行之有效的道路。

在高科技社会,为什么佛教能够获得广泛的信仰?





  和平和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两大课题。
  所谓‘和平’是指人类的和平生活,人类的和平生活,要靠人类自己维护。和平的反面是暴力和战争,暴力和战争的根源是人类的自私贪欲和嗔恨。若不彻底改变人类的这种自私、贪、嗔,暴力和战争的消除,只是一种善良人们的愿望,很难实现。
  ‘发展’总的来说,指人类社会的综合条件,即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等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但西方世界的精神和物质分离的哲学思想误导下产生的纯物质主义的自然科学,虽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和物质财富的增强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在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创造杀伤性武器1等方面产生了后果严重的副作用。现代科技发达的地区和国家产生了物质富裕,精神贫乏,犯罪和暴力活动日趋严重的不良后果。
  近几十年来有许多社会学家和科学家,已开始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西方知识社会对经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但精神文明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哲学开始产生兴趣,心理学研究和现代物理亚元子领域、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研究,证明了古老的佛教哲学观点的正确性。佛教的非暴力思想,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爱护动物,视众生为父母兄弟的慈悲心,和利众奉献精神才是幸福之本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极大共鸣。人们对佛教的养生益智,开发智慧潜能,调解心理失衡,消除精神疲劳,摆脱内心烦恼,提高精神品质,优化心灵状态等许多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佛教在西方各国遍地开花,是佛教在高科技社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力证明。佛教在西方世界为什么倍受欢迎呢?道理非常简单,口渴的人们需要水喝。如此而已。

1:八正道之正命清清楚楚告诉佛教徒武器交易是破五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