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四圣谛之苦、集、灭谛
6. 第一圣谛:苦谛
“有生就有苦。”这是佛陀教示的第一圣谛。苦(dukkha)时常被翻译为不称心、痛苦或悲伤。它包含这所有的意思,但由于缺乏一个更精确及相等的译意,我们继续用“苦”这个名词。以下的解说将使它的含义更加清楚。
身(物质)与心(精神)的生起,就是苦的生起27。有生就有苦。圣者与凡夫的差别在于圣者只有身体的痛苦,而凡夫则是身与心都苦。
苦的层面
- 一切有为的事情,意味着生命与力量的存在。力量具有流动、变化及不平静的性质。由于流动及变化(即无常),众生受制于无间断的生、老、病与死。诞生是苦。在子宫里婴儿已体会不适及振蕩;诞生时更是一个大震动。衰老是苦。生病是苦。死亡也是苦。没有一个众生能持有永恒的生命。“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是佛陀最基本的教义。
- 因为无常的变化,所以有与自己亲爱的人离别的时候。这是苦。佛陀说我们所爱的人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和悲伤,而与自己厌恶的人相会也是苦。
- 众生都难以安逸。无论是站立、走动、坐着或睡卧,我们都无法长久维持一个姿势。我们必须不断地更换姿势。这也是苦。
- 为过去的衰悼是苦;为将来的担忧也是苦。
- 求而不得是苦;得而不喜欢是苦;得之不足是苦;得而无法长久拥有也是苦。
- 渴爱于永远无法满足的欲乐享受是苦28。
- 受制于经常改变的情绪是苦。时常浮燥不安也是苦。一般地感到不满足是苦。
- 即使是快乐及喜悦,其本质也是苦的,因为它们只是短暂存在而已。
一切生存的众生都受制于苦,而要从苦中解脱就唯有走上灭苦的道路。这道路便是八正道。我们将在第九项里讨论八正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相应部》第22.30 经。
28 参阅第4 项:欲根享受的危险、无明和腐败。
“苦的根源是渴爱。”这是佛陀教示的第二圣谛。“从渴爱生忧愁,从渴爱生恐怖;远离渴爱无忧愁,何处有恐怖?”29
渴爱无止息
众生浮燥的本性令他们不知足,进而通过欲根产生渴爱以满足欲望。然而,这些对感官享乐的欲望是无法被满足的,因此他们继续不断地要求更多。在这众多的感官享乐中,性欲或许是众生最渴爱得到的,接着的应该就是对食物的欲望了。我们的嘴巴就像无底的深坑,狼吞虎咽的塞满肚子后的几个小时,又饥肠辘辘了。
即使是百万富翁也不能满足于他所拥有的一切,而继续要求更多。佛陀说,纵然天众有百万年的寿命,他们也会因尚未完成的愿望而死不瞑目。
除了渴爱于感官的享受,众生也会对再出生或不再出生的渴求而产生执着。这尤其是在死亡之际。当众生死不瞑目时,他们燃烧着的欲望并未平熄,因此他们将再次投生,并继续的轮回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法句经》第216 句
“有一种灭苦的境界称为涅盘(nibbana)”。这是佛陀宣示的第三圣谛。
涅盘30
从字面上的解释涅盘为熄灭,也是唯一完全解脱痛苦的境界。涅盘可以在今世生命里体验, 或于死后体证( 一般被称为般涅盘,parinibbana)。一切存在的特质是因缘和合、无常及苦的;然而,涅盘却是非因缘和合而成、永恒及喜悦(sukha31)的。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有生起、变化和灭去这三种特性,但是涅盘是无生、无病及无死的。它是一个特殊的境界。
虽然当一个人体证涅盘时,一切的想和感觉都停止了,但是佛陀却宣称:“涅盘是无上的安乐”。佛陀解释说:“不仅如此,比丘们,如来不承认欲乐的快感为安乐。但是,比丘们,一旦获得安乐,那么唯有圆满者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安乐。
般涅盘
进入般涅盘,是没有一种永恒不灭或彻底消灭的事物的,因为纵使是今生今世、此时此刻,也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32— 我们的物质(身)与精神(心)经常都在变动中33。佛陀把进入般涅盘比喻为依赖草及嫩枝燃烧的火,当草及嫩枝消耗殆尽后,火也跟着熄灭了。在这事件上,询问火是往东去、往南去、往西去或往北去,都是不适当的34。同样的,询问进入般涅盘者是否将投生、将不再投生;亦投生亦不投生,或非投生非不投生,也是不适当的。就像火因为草及嫩枝的存在而继续燃烧,众生也因为贪、嗔、痴而继续轮回生死。涅盘是彻底的消灭无明,根除幻有不变的我以及消灭贪、嗔、痴而证得的。这彻底止息“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相应部》第22.30 经。
28 参阅第4 项:欲根享受的危险、无明和腐败。
7. 第二圣谛:集谛
“苦的根源是渴爱。”这是佛陀教示的第二圣谛。“从渴爱生忧愁,从渴爱生恐怖;远离渴爱无忧愁,何处有恐怖?”29
渴爱无止息
众生浮燥的本性令他们不知足,进而通过欲根产生渴爱以满足欲望。然而,这些对感官享乐的欲望是无法被满足的,因此他们继续不断地要求更多。在这众多的感官享乐中,性欲或许是众生最渴爱得到的,接着的应该就是对食物的欲望了。我们的嘴巴就像无底的深坑,狼吞虎咽的塞满肚子后的几个小时,又饥肠辘辘了。
即使是百万富翁也不能满足于他所拥有的一切,而继续要求更多。佛陀说,纵然天众有百万年的寿命,他们也会因尚未完成的愿望而死不瞑目。
除了渴爱于感官的享受,众生也会对再出生或不再出生的渴求而产生执着。这尤其是在死亡之际。当众生死不瞑目时,他们燃烧着的欲望并未平熄,因此他们将再次投生,并继续的轮回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法句经》第216 句
8. 第三圣谛:灭谛
“有一种灭苦的境界称为涅盘(nibbana)”。这是佛陀宣示的第三圣谛。
涅盘30
从字面上的解释涅盘为熄灭,也是唯一完全解脱痛苦的境界。涅盘可以在今世生命里体验, 或于死后体证( 一般被称为般涅盘,parinibbana)。一切存在的特质是因缘和合、无常及苦的;然而,涅盘却是非因缘和合而成、永恒及喜悦(sukha31)的。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有生起、变化和灭去这三种特性,但是涅盘是无生、无病及无死的。它是一个特殊的境界。
虽然当一个人体证涅盘时,一切的想和感觉都停止了,但是佛陀却宣称:“涅盘是无上的安乐”。佛陀解释说:“不仅如此,比丘们,如来不承认欲乐的快感为安乐。但是,比丘们,一旦获得安乐,那么唯有圆满者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安乐。
般涅盘
进入般涅盘,是没有一种永恒不灭或彻底消灭的事物的,因为纵使是今生今世、此时此刻,也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32— 我们的物质(身)与精神(心)经常都在变动中33。佛陀把进入般涅盘比喻为依赖草及嫩枝燃烧的火,当草及嫩枝消耗殆尽后,火也跟着熄灭了。在这事件上,询问火是往东去、往南去、往西去或往北去,都是不适当的34。同样的,询问进入般涅盘者是否将投生、将不再投生;亦投生亦不投生,或非投生非不投生,也是不适当的。就像火因为草及嫩枝的存在而继续燃烧,众生也因为贪、嗔、痴而继续轮回生死。涅盘是彻底的消灭无明,根除幻有不变的我以及消灭贪、嗔、痴而证得的。这彻底止息“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