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January 31, 2012

拜天公能被赐福吗?


  • 舍悦比丘编

    传统华人信仰中普遍斛食祭仙,从户内的鬼神到户外的游魂野鬼,再从地上的小神到天上的大神,不管是大小鬼神,只要能赐福的,就是好神。提到神,在一些特别的日子里,传统华人的家家户户会以丰富的祭品来祭拜天公、天神,为祈求得平安富贵、健康长寿等等的愿望。佛陀说:如果能通过祈求或祷告就能实现任何愿望的话,那么世间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受苦了,因为祈求、乞求是任何人都会的。再者,无论以什么锦衣玉食, 乃至在人间被称为最上味的美食来祭拜供养, 在诸天神的眼里这些美食看起来有如粪便一样,欲界天神吃的天食远比人间的食物更精致微妙得许多,根本不会去碰人间所祭拜的食物,也无须人类供给任何形式的娱乐。色界诸梵天神更不需进食,他们只是以更高级的禅悦为食。佛陀在《中部·空品·129贤愚经》说过:

「没有任何譬喻能形容天界之乐。一个转轮圣王(统治世界的君王)的快乐还不及天界千万分之一的快乐。」

    那么,人们供给诸天神的祭品到底是由谁来吃呢?只有自己、低级的地居神、有福德的鬼神和依他施活命鬼们吃罢了。无论一个人多么虔诚恭敬的祈求祷告,行恶法的人自然与他敬仰的天公们距离更遥远,更别期待他所敬仰的天公们会保佑他,或帮忙实现他所想要的愿望。若人们能够以行善法来供奉他们的天公们,反而更令他们欢喜,因为诸天神非常欢迎人人都能投生到天界里去做他们的友伴。

    天神一般都有与生俱来的神通,能够知道在过去他们曾经造过什么善业而投生到天界享乐,一些天神知道当自己的福业用尽了就会从天界堕落,也知道他们将要投生哪里,所以他们也需要累积功德福业。但,由于天界实在太快乐了,甚至连接受布施的对象也没有。有一次就在帝释天帝向佛陀请求后,佛陀就召集并告诫所有的比丘,要与天神和众生共享所作的一切功德。从此以后,每当做了功德后邀请所有众生,含括天神在内一起分享就成为佛弟子们的习俗。以下是邀请诸天随喜文,可以说是上座部佛教的佛弟子皆熟悉不过的了:

Ākāsaṭṭhā ca bhummaṭṭhā 空居与地居,
devā nāgā mahiddhikā, 大力诸天.龙,
Puññan·ta anumoditvā 随喜功德后,
cira rakkhantu Sambuddha-sāsana. 恒守护佛教!

Ākāsaṭṭhā ca bhummaṭṭhā 空居与地居,
devā nāgā mahiddhikā, 大力诸天.龙,
Puññan·ta anumoditvā 随喜功德后,
cira rakkhantu Sambuddha-desana.恒守护佛法的传扬!

Ākāsaṭṭhā ca bhummaṭṭhā 空居与地居,
devā nāgā mahiddhikā, 大力诸天.龙,
Puññan·ta anumoditvā 随喜功德后,
cira rakkhantu Sambuddha-sāvaka, 恒守护声闻弟子!
cira rakkhantu ma para.恒守护我与他人!

Ettāvatā ca amhehi 至今为我等,
sambhata puñña-sampada, 所集功德果,
Sabbe devānumodantu 愿诸天随喜,
sabba-sampatti siddhiyā. 一切得成就!

Ettāvatā ca amhehi 至今为我等,
sambhata puñña-sampada, 所集功德果,
Sabbe bhūtānumodantu愿诸众生随喜,
sabba-sampatti siddhiyā. 一切得成就!

Ettāvatā ca amhehi 至今为我等,
sambhata puñña-sampada, 所集功德果,
Sabbe sattānumodantu 愿诸有情随喜,
sabba-sampatti siddhiyā. 一切得成就!

    一个经常行善法,做善业后又懂得把功德与诸天神、龙天护法、大小守护神分享的人,诸天神会欢喜的守护他、帮助他、扶持他。经常有天神到来随喜功德的地方是充满着光明与吉兆,那些非善类,不懂随喜功德的低级鬼类通常对这样充满光明的地方总会避而远之,不想靠近。就像一个大威德的国王、大臣,以及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四大军队常驻的地方,小偷、叛贼、盗匪不敢出没一样的道理。

文章转摘自:《谈鬼说魅庆鬼节》



Monday, January 30, 2012

入出息念第六节(确定所缘)下

  •  玛欣德尊者 Mahinda Bhikkhu
  有一种错误的方法是叫大家“看呼吸”,用眼睛去看呼吸,或所谓的“眼观鼻,鼻观心”。由于鼻子离眼睛很近,使人往往不自觉地会用眼睛去看呼吸。假如禅修者在看呼吸的时候叫他张开眼睛,他的眼睛就会像斗鸡眼”(对眼)一样,是不是?看呼吸是坏习惯!看久了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鼻梁发紧、眉头酸胀、额头绷紧、头部僵硬等等。因此,不要用脑去想呼吸,不要用眼睛去看呼吸,只应用心去觉知呼吸。
  当我们能够正确地辨识入出息念的所缘之后,就只是专注在呼吸本身就可以了。呼吸本身是很自然的,我们也应当用很自然的心去觉知很自然的呼吸,不要造作、不要想象。呼吸是怎么样的相状,我们就怎么样去觉知它。
  只应当觉知自然的呼吸,不要尝试去改变它。如果呼吸很柔和、很缓慢,甚至有时发现很难觉察到呼吸,这个时候也不要去改变呼吸,不要刻意用深呼吸让它变得明显。同样地,有一些禅修者刚坐下来的时候,感觉呼吸比较急促,他想控制呼吸,拉长呼吸,甚至憋气,憋得脸红耳赤。实在没必要!不要改变呼吸!请记得:呼吸要自然,因为呼吸自然,我们的心才能自然,才能如实地觉知呼吸。
  因此,不要尝试去改变呼吸,不要去造作呼吸,我们的心应顺其自然,呼吸是怎么样的,就怎么样去觉知。而且,我们必须得承认这样的事实,即每个人的呼吸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呼吸会急促点,有的人呼吸会绵长点;有的人左鼻孔呼吸明显,有的人右鼻孔呼吸明显;有的人今天在这边呼吸明显,明天那边明显;有的人今天呼吸的感觉明显,而明天又不明显……虽然同样是呼吸,但是每个人的都不尽相同,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也不尽相同,这些和生理状况等有关系。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要尝试去改变呼吸,只是知道呼吸就可以。
  还有一点必须注意:心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外,只应在鼻端这一带区域觉知呼吸。
  应当如何在鼻头这一带觉知呼吸呢?对此,《清净道论》举了几个例子,其中一个是守门人的譬喻。
  一个守门人在看守着城门,他的职责是检查到达城门的人。已经进到城里的人不是他的职责,已经走出城外的人也不是他的职责,他的职责只是守好岗位,检查经过城门的每一个人。同样地,当我们专注呼吸的时候,只是觉知经过鼻头或者人中这一带区域的呼吸就够了。吸进体内的呼吸不是我们的责任,呼出体外的气息也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责任只是在这个区域上的呼吸。
  还有另外一个是锯木的譬喻。犹如有个人在锯木头,假如他去留意锯子从一端到另外一端的话,那么,他的头将一直在不断地摇,可能摇不了多久就晕倒了。他应当只是注意触到木头那一段的锯子,不断地拉锯,就可以轻松、省事地把木头锯断。觉知呼吸也是这样,不用跟随着呼吸进出。呼吸是动的,好像锯子;接触点一带是静的,比喻是木头。锯木时没必要注意锯子的来回,只是注意和木头接触那一段的锯子。同样地,我们专注呼吸也是,只要在人中接触点这一带区域觉知呼吸就够了。
  《清净道论》还举了个荡秋千的譬喻。一个跛脚的人与妻子玩秋千,他推动秋千之后,只需坐在秋千的柱子下。他没必要从这头推到那头,再从那头推到这头。因此,我们要用这些譬喻里面所阐明的道理,来觉知鼻头一带的呼吸。
  同时,也要留意别做“愚蠢的看门人”!有一则笑话讲到:有个财主雇了个佣人,说:我今天要出门去,你要好好地把门看好。”“是的,主人!”佣人满口答应。财主放心地走了。等财主离开不久,外面来了个戏班、马戏团,在门外锣鼓喧天,围了一大群观众。佣人心里痒痒的很想去观看,但是他想着主人叮嘱,不能去看呀,主人吩咐我要看好门。然而,他灵机一动:哎呀!主人叫我看门,我把门拆了背着去看不就行了嘛。”他很高兴地照做了,结果小偷把财主的家洗劫一空。财主回来之后,愤怒地责备佣人:我叫你看门,你为什么不好好地看门?”佣人说:主人,我确实依照您的话去做了。看,我把门都看好了,这门不是还好好的!”不要做这种愚蠢的看门人!我们强调觉知这一带的呼吸,但是有些人却自作聪明地去注意这一带皮肤的触觉,这就像那个佣人一样。在《如实知见》《智慧之光》等帕奥禅师的著述中,强调的是“触点上的气息”。接触点是定语,气息才是主语!
  还有一点也必须注意:当禅修者的定力提升之后,甚至在达到近行定安止定的时候,身心很容易会产生舒服、愉悦、轻安的感觉,而且那种感受是很殊胜的。如果他的心被这些殊胜的感受吸引住,去注意这些觉受,那么他就偏离了自己的禅修业处。须知注意觉受是不可能证入禅那的!因为感受属于五蕴中的受蕴,是究竟法,不是概念法。因此,在修习止业处的时候要记得:无论任何阶段都不要去注意觉受!
  有一些人(主要是华人)在禅修了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感觉所谓气冲顶门”或者“气聚胸口”等,更有一小撮人在禅修时喜欢糅合诸如气功“气脉”“导气”“采气”“气场”之类的。什么是“气”?在哪一部经典中看到佛陀曾教导气”所谓的“气”是中医和道教的观念,和佛陀的教法没有瓜葛!禅修时感到头胀、胸闷等,多数是由心生色法的四大不调所引起,这和心理、心态、姿势或健康等有关,并非所谓的“气” 
第六节完
第七节:修习次第

本文摘自《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或许你有兴趣阅读:

Sunday, January 29, 2012

元素色 (四大)


元素色(巴利语:dhātu-rūpa)地界、水界、火界与风界名为元素色。又名种色、四大种。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                                                                                                          
  四大种叫做cattāri-mahābhūtani,或者又称为四界catasso-dhātuyo,也简称四大。这四大分别是地界、水界 、火界、风界。之所以称为界,它是究竟法的范畴。

  地界 的特相是硬。作用是作为俱生色法1的立足处,任何色法都必须得依赖地而存在。表现为接受俱生色法。近因为其余的三界。不能够把地界理解成大地,任何的物质,只要我们可以感受到,可以听到,所有这些现象都有地界。

  水界 的特相是流动。作用是增长俱生色法。现起是把俱生色法握在一起或者黏着。近因是其余的三界,也就是地、火、风三界。所有的物质能够成型,能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每一样的物质,必定有它的向心力,因为有了这种向心力,所以它能够把物质黏在一起,不会散掉,这种能够把物质黏在一起的作用就是水界所产生的作用。如果没有水界的凝聚力,那么物质将不能够成型,将会散掉。

  火界 的特相是表现为冷或热,换而言之,就是温度,温度就是火界。作用是使俱生色法成熟,也就是在同一粒色聚里面,它能够促使其它的色法成熟。表现为不断地提供柔软。近因是其余的三界。只要有物质现象,必定会有温度,温度其实就是火界。

  风界 的特相是支持。作用是使其它色法移动或者活动。表现为使色法从一个地方移到另外一个地方。近因是其余的三界。任何的色法能够支撑,能够支持,能够维持,就是风界。同时,任何的物质的运动都是风界的作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都是物质的世界,而任何的物质都是处在运动当中,能够动就是风的作用。


   地、水、火、风这四大种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四大种立足于地界,由地界支撑着它们,由水界黏在一起,由火界而维持,由风界而支持。所有的物质现象,都有这四大。


注解:                                                                                                                                                    

每一种究竟色法,它的产生跟存在都不会单独的,一产生会成组成组的产生。比如说地,地的产生,它必定跟水火风一起产生,还有跟颜色、跟香、味等一起产生,不可能一种色法产生就只是地,跟它同时产生跟存在的那些色法,称为俱生色法。





或许你有兴趣阅读以下相关文章:

Saturday, January 28, 2012

入出息念第六节(确定所缘)上

  •  玛欣德尊者 Mahinda Bhikkhu


  置念于面前”——让心念安在鼻头接触点这一带的呼吸上。这里的‘面前是指业处。什么是业处呢?
  业处,巴利语 kammaṭṭhāna kamma ,古代依梵语 karma音译成羯磨,巴利语为 kamma ,意为业,也即是工作、造作的意思。 kammaṭṭhāna hāna有几种意思,可以是理由、原因、道理,以及场所、地方、住处、状态等意思,在这里作场所、地方解。因此, kammaṭṭhāna直译为业处,意为工作的地方。什么的工作呢?心的工作!心在什么地方工作呢?在鼻孔出口处这一带工作,鼻孔出口处这一带的呼吸就是我们心工作的地方。
  一般上来说,业处也可以理解为平时所说的法门。法门,巴利语dhammapariyāya即禅修的方法。
  在修习入出息念的时候,业处有三种意思:
1、    禅修方法 通过专注呼吸藉以培育定力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业处。在此,业处即是修行的法门。
2、    呼吸本身 呼吸本身就是业处。因为心是取呼吸为工作的对象,所以把心专注在呼吸上就是我们的业处。说到要专注业处就是指专注自己的呼吸。
3、    鼻头一带区域 当我们说在业处专注呼吸时,即是说在接触点这一带区域专注呼吸。鼻头、人中这一带区域也可以叫做业处。


  因此,业处有三种理解方法:第一种是指专注呼吸的修行方法;第二是指呼吸本身;第三是指呼吸进出的这一带区域。
  当我们做好了身心的准备之后,就可以在鼻头这一带区域觉知呼吸。不过,气息的入出口处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在觉知呼吸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会感觉到左鼻端这边的呼吸会明显一点,那就在左鼻端这边,没关系,只要能够感知到呼吸就行;如果在右鼻端这边可以感觉到呼吸,没关系,就在这边去觉知;有些人在人中这个地方,也就是嘴唇到鼻头中间这一段可以感知到呼吸,也没关系,很好;有些人在嘴唇上方可以感觉到呼吸,没关系,都可以;有些人在鼻头这一带的整个区域都可以感知到呼吸,那也很好。因为每个人的气息强弱程度不同,或者每个人对气息的敏感度不同,所以无论是在嘴唇上方也好,在鼻孔出口处也好,在人中也好,只要能够感觉到呼吸,就在那里觉知呼吸。
  有人认为没必要在接触点一带区域专注呼吸,他们说只是知道呼吸就够了。这种方法是否正确呢?为什么要在鼻头接触点一带专注入出息呢?


《清净道论》中说:
.
Phuṭṭhāphuṭṭhokāse pana satiṃ ṭhapetvā bhāventasseva bhāvanā sampajjati. ” 


只有将念放置在[鼻头]接触点的地方修习者,才能成就[入出息念的]修习。
(Vm.223)

  在这里强调,修习入出息念必须将正念安臵在鼻头接触点这一带区域来专注呼吸。


  同时,《清净道论》又提到,有三样东西是很重要的:


  .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缘,
   不知三法者,修习无所得;
   .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缘,
   知此三法者,修习有所得。
(Vm.227)
  哪三法呢?
.
 1、相;  2、入息;  3、出息。


  这三法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清净道论》接着解释:


  比库将念置于鼻头(nāsikagge)或口相(mukha- nimitte)而坐着,不作意来与去的入息,但不是不知来与去的入息,也了知精勤及完成努力,成就殊胜。(Vm.227)


  在这里,入息就是我们的吸气,出息就是我们的呼气,相(遍作相)就是鼻头或上唇这一带区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将正念安住在鼻头或上唇这一带区域觉知入息和出息。如果有了这三样东西,我们才可以修习入出息念,培育定力才能够成功。


 《清净道论》又说到:


Tāhi ca pana satipaññāhi samannāgatena bhikkhunā na te assāsapassāsā aññatra pakatiphuṭṭhokāsā pariyesitabbā.


另外,该具足了念与慧的比库,不应在自然触处之外去寻求其入出息。
(Vm.230)


  所以,修习入出息念的正确方法是:不应离开鼻头接触点一带区域去觉知入出息。
  还有一点很重要,是每位禅修者都必须清楚的,那就“只应专注呼吸本身
  呼吸本身不就是呼吸嘛,为什么还需要强调呢?在这里可以做个试验。如果我们尝试去分析呼吸的话,将能够发现呼吸里面有很多法。举个例子来说,假如现在让你去注意吸气时的凉,可不可以?可以的!你将能发现鼻头或人中这一带有凉凉的感觉。假如让你去留意呼气是暖的,可不可以?也是可以的。同样的道理,去注意呼吸的柔软、细滑、轻盈、流畅、推动等都是可以的。
  在呼吸里面有很多法(现象),这些法我们可以用四大来分析。假如禅修者注意自己呼吸的柔软、细滑、轻盈等,那么他是在注意地大,而不是在注意呼吸。为什么?因为软、滑、轻是地大的特相。假如注意呼吸的流畅、流动,那么他是在注意水大,因为流动是水大的特相。假如注意呼吸的冷、暖,那么他是在注意火大,因为热、冷是火大的特相。假如注意呼吸的推动、支持、力度,那么他是在注意风大,因为推动、支持是风大的特相。这些都不是呼吸本身!
  据说有些人在修入出息念的时候,把呼吸从鼻头经过喉咙,再经过心脏,一直引进丹田或引进肚脐,又从这里再引出来,他其实是在注意气息的流动。《清净道论》在讲到随逐时提及,并不是说鼻端是初,心脏是中,肚脐是后,随息不是这样的随,而是只让心念在鼻头接触点一带随着呼吸,这才称为随逐。假如跟随着呼吸进入体内,出到体外,这时水大的流动相会变得明显,那就成了注意水大。
  因此,呼吸里面有很多法,如果要分析呼吸的话,可以分析出它的软、滑、轻、流动、热、冷、推动等,然而,这些只是呼吸里面所具备的四大的特相而已,都不是呼吸本身。在修习入出息念时,我们不应当去注意四大的这些特相,只应当觉知呼吸本身就行。
  那么,我们把心放在人中一带,借助皮肤的感觉来修习入出息念可不可以?不可以!假如专注这里感觉的话,那专注的是触所缘。因为皮肤属于身根,身根的所缘是触所缘。触所缘有三种:第一种是地界;第二种是火界;第三种是风界。
  我们的身体可以感受到坚硬、柔软,同时,粗糙、细滑、重量、轻盈等都是地界的特相,它们属于触所缘,是通过身体来感觉的。身体所触知的是触所缘。例如现在天气很热,我们的身体能够感觉到热。如果把手伸进水里面会感觉到凉。因此,身体可以感觉到冷和热,冷和热是火界,也属于触所缘。如果有人拍了你一下,或者不小心撞到桌子,你会感觉到撞击,这是风界,因为撞击、推动属于风大。
  所以,我们的身体可以触知三种所缘:地、火、风。假如我们在人中这里觉知暖、冷、麻、轻柔等,那只是在练习这里皮肤的感觉,而不是在修习入出息念。虽然说修习入出息念很简单,只需注意自己的呼吸就可以,但是因为呼吸里面有太多的法,一不小心就会走弯路、找错对象。所以,在此就采用阿毗达摩的分析法来解释。
  入出息念,顾名思义即是将正念安住于呼吸。那么,呼吸属于什么呢?呼吸属于法所缘。它不是颜色所缘,不是声音所缘,不是香(气味)所缘,不是味所缘,也不是触所缘,它是法所缘。为什么呢?因为呼吸是概念法(paññatti,施设法,假名),概念法只属于法所缘。呼吸不是眼门的所缘,不是用眼睛去看呼吸,不是用耳朵听呼吸,不是用鼻子嗅呼吸,不是用舌头尝呼吸,也不是用身体触知呼吸,而是用我们的心去觉知呼吸。为什么呢?因为意门所对应的所缘是法所缘。概念法属于法所缘,而呼吸是概念法,它只是意门的所缘。所以,我们经常强调要用心去觉知呼吸,就是这样的意思。

本文摘自《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或许你有兴趣阅读:

Thursday, January 26, 2012

更改通知

  趁着新年假期之便,我暂时把吉祥尊者之佛法开示(如何改造命运的部分 MP 3 配上字幕制成短片了,希望这样能让我们更有效的吸收。
  我也重新整理之前所上传的“如何改造命运”,因为这么一来就可以每段短片配上相关短文了。


  希望大家能继续支持!


  Sadhu!Sadhu!Sadhu!

Wednesday, January 25, 2012

如何改造命运之三(放下自我)

短片剪辑:jk
放下自我


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的心要怎样做呢?很多人都会讲:我知道要行善,要守五戒,要修慈悲喜舍等等。可是真正要去做的时候,卻面对另一种问题——障碍来了,拿不出力量来!很多人听法听了那么久,都认同佛法是很好的。但是真正实践的时候,真的要改造生命时,卻用不上力。到底是什么因素拖着我们呢?我们讲要宽容待人、体谅人家、宽恕人家;可是当我们受伤害的时候,卻记在心里。是什么因素让我们放不下,耿耿于怀呢?

Tuesday, January 24, 2012

如何改造命运之二(掌握因果法则)

短片剪辑:jk

掌握因果法则
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一些自然界的法则。若不了解自然界的法则,结果可能是,虽然要得到快乐,却反而给自己种下苦因;要成功,却给自己种下失败的因。
什么才算是自然界的法则?自然界的法则就是:无论有没有佛的出现、有没有佛说,它都是如此。它不因为佛陀讲了才有,若佛陀不讲就没有。就像地心引力,它不是因为牛顿讲了才有,若牛顿不讲就没有。这点很重要。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学习和了解自然界的法则。单凭自己的力量要去发现它是艰难的,但借助佛陀的智慧,我们要去发现它就容易得多。我们来学佛,学习佛陀的教法,就是希望我们的生命因活得更符合自然界的规则而更有力量。借助佛陀的教法,让我们明白生命里面一些相关的、重要的自然界法则,从而知道怎么去改变我们的生命。

天天好天、祝你好!


在新的一年里,愿我的朋友:
钱多钱少,常有就好;
人俊人丑,顺眼就要;
人老人少,健康就好;
家穷家富,和气就好;
一切烦恼,理解就好;
人的一生,平安就好!

Monday, January 23, 2012

如何改造命运之一(佛教的“命运”观)

短片剪辑:jk
一般上,当人们提到命运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是算命先生所讲的命运吗?
很多时候,华人家庭都有这个习惯——在孩子小时候,父母亲会把他的生辰八字拿去给算命先生算。在佛陀时代也一样,悉达多太子一诞生,父亲净饭王就找了很多算命先生与术士给他算命。这就是一般人所谓的命运。我们就暂且把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叫做命运

大年初一好运到



得得失失平常事,是是非非任由之,
恩恩怨怨心不愧,冷冷暖暖我自知,
坎坎坷坷人生路,曲曲折折事业梯,
众善奉行在当下,善报好运自然来!

Sunday, January 22, 2012

除夕夜、团圆饭

有想过吗?
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不是必然的,
有谁能担保自己生生世世都有父母?
珍惜当下!

Saturday, January 21, 2012

回家


你感动了?哭了?
...真的流泪了。
虽然短片最后来个“happy ending”,
满足了我们内心的需求,
不过,现实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老人、孤儿、游子... 单独过新年!
不管你喜欢与否,这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Friday, January 20, 2012

阿难陀,恒河上空入涅槃


  佛陀涅槃后,继承佛陀衣钵的是被尊为首座的长老大迦叶,二十年后,大迦叶已经一百多岁,他就往鸡足山里面涅槃。在他临走时,他把佛陀的家业传嘱给阿难陀,阿难陀以将近八十岁的高龄,继承法统,像是春天开花,秋天结果一样的自然,这就是佛陀当初对他的希望。
   如此,佛法在阿阇世王的护持之下,很平和的弘扬开来,自从大迦叶入灭以后,亲近过佛陀的大弟子恐怕就剩下阿难陀一个人,领导着教团的阿难陀,年龄也一年比一年高,当他一百二十岁的那一年,有一天在过路中,听到一位青年比丘正诵着佛陀讲过的偈语,那位比丘诵的是:
  「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能见之。」
   阿难陀一听这首偈语被诵得错误得离谱,简直可说是牛头不对马嘴,就很恳切的上前纠正这首偈语应该如下诵念:
   「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那个青年比丘听了阿难陀的教诫以后,回去告诉他的师父,哪知这位师父听了反而不高兴的对青年比丘道:
   「你不要听阿难陀胡说,阿难陀现已老朽,已经失去记忆和智能,我教你的不会错。」
   青年比丘听了师父的话,又再去告诉阿难陀,阿难陀听了想去找他的师父,问他为什幺会说出这愚痴的话来?后来他想想,跟这种人讲话,他也不会听你的,也就中止了。一向温和让人的阿难陀,统理当时的教团,有着无上的教权,但仍是以忍让为处世的根本。
   不过,已经一百二十岁的老人,而且又是开悟的圣者,对世间早就没有丝毫的留恋,经过这次事件以后,他更深深的厌离世间,他想:「这个世间真没有办法,佛陀涅槃未久,谬解佛法的人就这幺多,未来教团中有邪知邪见的更不用说,我为佛陀诵出大法,而人们乃我见我执,并不依法奉行,我在世间上还有什幺用呢?」阿难陀这幺想时,自然就怀念起佛陀,更连想到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诸大弟子,他又继续思维道:「啊!这些人如同飞鸟追随飓风一般进入涅槃,众多的圣者中,现在只剩下我一人,如同被砍光的森林一般,留着一颗大树也不能遮风挡雨,人间很寂寞,我也进入涅槃吧!」
   阿难陀有了这样的想法,就下了决心,把大法流传的责任付嘱给他久已培植的弟子商那和修,自己则拿起钵向北方的恒河走去。因为这时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正要和毘舍离国开战,阿难陀心想,如果在摩揭陀国入灭,遗骨就不会分给毘舍离,如果到毘舍离入灭,他们也不会将遗骨分给摩揭陀国,所以他打算在两国交界处的恒河中间上空进入涅槃。
   当阿阇世王知道阿难陀要涅槃的消息时,几乎昏了过去,他赶快带领人马在后追赶,当他到达恒河岸边的时候,阿难陀已经坐船到恒河中间,阿阇世王立刻五体投地的大声叫喊道:
   「最胜自在的佛陀!请您慈悲,施给我们寂静的尊者!三界明灯的尊者!请您回来吧!」
   岸那边,毘舍离的人也这样叫着,阿难陀就在船中大声说道:
   「我考虑了你们两国的怨恨,所以才特地来到恒河中间入灭,让你们两国各得半身!」
   阿难陀说完以后,就坐在虚空中入火光三昧,进入涅槃,把圣体分成两半,给两国建塔供养。一个是在毘舍离城北方的大林重阁讲堂,一个是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的旁边。摩揭陀和毘舍离两国因为阿难陀入灭的因缘,遂释嫌修好,不再战争,救了千万人的生命财产。阿难陀尊者的牺牲,真是伟大崇高!
   阿难陀尊者入灭了,他对佛陀的功劳,对佛法的贡献,他那温和善良、谦虚忍让的圣格,每在春风秋雨之际,更增加人们的怀念!

Thursday, January 19, 2012

四大皆空的意思


  记得有一年,行至一地方。有一班人问我什么是四大皆空。我说,一般人会认为酒色财气空掉了是四大皆空。但是,佛教里讲的四大皆空不是这个意思。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空就是地水火风是随时变化的,无常的。叫我们众生不要迷执物欲。也可以说,认识了四大皆空,酒色财气也可以真正做到空掉了。可惜的是,这班人听了,却不以为然,还是以为是酒色财气空才是四大皆空。
   这个亲身经历让我想到以前阿难尊者的故事。阿难尊者游行宣化几二十年。曾到竹林中(即王舍城外竹林寺),听闻比丘诵读偈子: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时得覩见之。阿难尊者惨然说道,此非佛偈。应当这样说: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比丘回去向他的师父说了这个事。这个比丘的师父竟无知的说:阿难老朽了,言不可信。阿难尊者后来听到这个比丘还是诵以前的偈。就觉得众生难调难化。



或许你有兴趣阅读以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