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December 4, 2011

入出息念(玛欣德尊者) 第一节


第一节、戒与止观
  修学佛教的目的在于断除烦恼。要断除烦恼,就必须禅修。谈到禅修,就必须依照戒、定、慧三学的次第修行;也即是说,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止观。

  谈到戒清净,对在家人来说,要守护好五戒,有条件的话应持守八戒。对于比库来说,有四种遍净戒:

  第一、巴帝摩卡律仪戒(pàtimokkhasaüvara-sãla),即比库应当守护的律仪。 

  第二、根律仪戒(indriyasaüvara-sãla),根即感官;守护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称为根律仪。

  第三、活命遍净戒(àjãvapàrisuddhi-sãla),即须正命而活(正确的谋生方式),不能邪命自活。

  第四、资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ãla),即正确、适当地使用生活必需品,包括袈裟、饮食、住所、医药等生活用品。 

  无论在家、出家弟子,都应当守护好各自的戒,持守不犯即是戒清净。唯有以戒清净为前提,才谈得上修习止、观。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承,禅法可以分为两大业处1


  
1.止业处 (samatha-kammaññhàna);

  2.观业处 (vipassanà-kammaññhàna)。

  其中,修习止业处能够培育定力,属于增上心学;修习观业处能够培育智慧,属于增上慧学。

  对于修习止业处,佛陀教导了很多方法,《清净道论》将之归纳为四十种业处。这些业处是依所缘2来分的,即通过专注四十种不同的所缘而达到近行定或安止定。四十种业处分别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以及一差别。 

  对于观业处,一位禅修者从修习世间慧到出世间慧,次第成就的观智有十六种,称为十六观智,即: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维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后即证悟相应的圣果。道智与果智两种属于出世间慧。

  为方便理解,兹将《清净道论》之止观修习次第列于下表,以供参考:  




 《清净道论》止观次第简表


注解:                                                                                                                                               
1 巴利语kammaññhàna的直译,意为‚工作处所‛,即心工作的地方,也即是修行法门,或修行时心专注的对象。
2 所缘:巴利语àrammaõa。心识知的对象,心缘取的目标。如颜色、光是眼识的所缘,声音

是耳识的所缘等。


本文摘自《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玛欣德尊者 Mahinda Bhikkhu〗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