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December 1, 2011

上座部佛教的来源 (中)

波隆纳鲁瓦古城
吉里毗诃罗塔,为波罗迦罗摩巴忽之后苏婆陀所建。
现为斯里兰卡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古塔,全体呈乳白色,璀璨闪光、清丽绝伦。


  佛灭一百年左右,东方韦沙离城[4]的瓦基子(Vajjiputtaka,跋耆子,犊子)比库开始乖违律制,擅自向在家人乞钱,西方长老亚沙?咖甘哒咖之子(Yasa kàka?óakaputta,耶舍迦干陀迦子)认为此举非法,由此引起戒律上的诤论,于是召集七百位上座比库进行裁决。经过讨论,宣布瓦基子比库所行的「十事」为非法,并会诵律法。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结集」,又称「七百结集」、「韦沙离结集」。遭否决的大多数比库不满上座长老们的裁定,另外纠集一万朋党,会诵经律,自成一派。从此,教团在戒律上产生了分歧。
  此后,又有恶比库大天,集诸朋党,唱「五恶见事」,挑起教义上的争端,佛教遂分裂为保守传统的「上座部」和主张革新的「大众部」两大部派。此后,部派之间继续分裂,先后成立的部派相传有十八部或二十部之多,佛教史进入了「部派佛教时期」。
  佛陀般涅盘后二百余年,孔雀王朝(Maurya)第三代王阿首咖[5]统一了印度的绝大部分地区,成为印度史上最大的帝国。
  阿首咖王笃信佛法,广施僧众,于是有诸多外道为了生计,自行披剃,混进佛教,以自宗见,谬解法律,扰乱正法。诸比库不愿与他们共作诵戒,致使在首都巴嗒厘子城(波咤厘子城)的无忧园寺(Asokàràma)居然七年没有举行过诵戒。为了淘汰外道、整顿僧团,阿首咖王从阿呼冈嘎山迎请了摩嘎莉之子.帝思(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在巴嗒厘子城召集精通三藏的一千名比库,举行第三次结集,历时九个月,会诵律经论三藏,并编纂了一部《论事》(Kathàvatthu),广引经典,驳斥了上座部分别说系以外的252个非正统见解。这次大会还作出决定,派出九个弘法使团到国内外各地去传播佛法。其中的第八使团到了金地[6], 第九使团到了狮子国[7]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由阿首咖王的儿子马兴德(Mahinda,摩哂陀,摩酰陀)长老组成的第九弘法使团就把佛教传入了师子国。马兴德早年出家,师事摩嘎莉之子帝思大长老学习三藏圣典,博学多闻、戒行精严。在他32岁、12瓦萨[8]时,率领由伊帝亚、伍帝亚、桑拔喇、跋达萨喇四位比库,以及沙马内拉苏马纳、般度咖居士一行七人组成的使团,于公元前247年渡海来到兰卡岛。当时兰卡的国王迭瓦南毕亚.帝思(Devànampiya tissa,又作天爱.帝须王,公元前247-207年)和一批大臣首先皈依了佛教,布施御花园「大云林园」,修筑「大寺」(摩诃毗诃罗)供养僧团。这座大寺日后成为整个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发祥地和弘法中心。接着长老剃度了国王的外甥马哈利特等五十五位兰卡青年,弘法工作进展非常顺利。不久,马兴德长老又邀请他的妹妹桑喀蜜妲长老尼从印度带领十位比库尼来到兰卡,为王后阿奴喇(Anulà)等五百多位女子传授戒法,建立比库尼僧团。佛教迅速普及全岛各地,成为几乎是全民信仰的国教。

上一篇:上座部佛教的来源 (上)
下一篇:上座部佛教的来源 (下)

注解:                                                                                           
[4] 韦沙离城 :意为广严城。位于恒河中游北岸,为公元前六世纪时瓦基国(跋耆国)的都城。古音译作毗舍离、吠舍厘等。
[5] 阿首咖王:巴利语Asoka的音译,又作阿育王,阿输迦王,无忧王,公元前272-前232年在位。
[6] 据考证,金地位于今天缅甸南部的达通(Thaton)至泰国中部的佛统一带蒙族人(Mon)居住的地区。
[7] 狮子国:又称狮子洲、兰卡岛、楞伽岛,即今斯里兰卡。
[8] 瓦萨:巴利语vassa的音译,即戒龄,僧龄。比库每度过一年一度的雨季安居,其戒龄则增加一岁。因雨季安居的巴利语为vassa,故比库度过了几个雨安居,则计算多少个瓦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