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January 30, 2012

入出息念第六节(确定所缘)下

  •  玛欣德尊者 Mahinda Bhikkhu
  有一种错误的方法是叫大家“看呼吸”,用眼睛去看呼吸,或所谓的“眼观鼻,鼻观心”。由于鼻子离眼睛很近,使人往往不自觉地会用眼睛去看呼吸。假如禅修者在看呼吸的时候叫他张开眼睛,他的眼睛就会像斗鸡眼”(对眼)一样,是不是?看呼吸是坏习惯!看久了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鼻梁发紧、眉头酸胀、额头绷紧、头部僵硬等等。因此,不要用脑去想呼吸,不要用眼睛去看呼吸,只应用心去觉知呼吸。
  当我们能够正确地辨识入出息念的所缘之后,就只是专注在呼吸本身就可以了。呼吸本身是很自然的,我们也应当用很自然的心去觉知很自然的呼吸,不要造作、不要想象。呼吸是怎么样的相状,我们就怎么样去觉知它。
  只应当觉知自然的呼吸,不要尝试去改变它。如果呼吸很柔和、很缓慢,甚至有时发现很难觉察到呼吸,这个时候也不要去改变呼吸,不要刻意用深呼吸让它变得明显。同样地,有一些禅修者刚坐下来的时候,感觉呼吸比较急促,他想控制呼吸,拉长呼吸,甚至憋气,憋得脸红耳赤。实在没必要!不要改变呼吸!请记得:呼吸要自然,因为呼吸自然,我们的心才能自然,才能如实地觉知呼吸。
  因此,不要尝试去改变呼吸,不要去造作呼吸,我们的心应顺其自然,呼吸是怎么样的,就怎么样去觉知。而且,我们必须得承认这样的事实,即每个人的呼吸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呼吸会急促点,有的人呼吸会绵长点;有的人左鼻孔呼吸明显,有的人右鼻孔呼吸明显;有的人今天在这边呼吸明显,明天那边明显;有的人今天呼吸的感觉明显,而明天又不明显……虽然同样是呼吸,但是每个人的都不尽相同,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也不尽相同,这些和生理状况等有关系。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要尝试去改变呼吸,只是知道呼吸就可以。
  还有一点必须注意:心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外,只应在鼻端这一带区域觉知呼吸。
  应当如何在鼻头这一带觉知呼吸呢?对此,《清净道论》举了几个例子,其中一个是守门人的譬喻。
  一个守门人在看守着城门,他的职责是检查到达城门的人。已经进到城里的人不是他的职责,已经走出城外的人也不是他的职责,他的职责只是守好岗位,检查经过城门的每一个人。同样地,当我们专注呼吸的时候,只是觉知经过鼻头或者人中这一带区域的呼吸就够了。吸进体内的呼吸不是我们的责任,呼出体外的气息也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责任只是在这个区域上的呼吸。
  还有另外一个是锯木的譬喻。犹如有个人在锯木头,假如他去留意锯子从一端到另外一端的话,那么,他的头将一直在不断地摇,可能摇不了多久就晕倒了。他应当只是注意触到木头那一段的锯子,不断地拉锯,就可以轻松、省事地把木头锯断。觉知呼吸也是这样,不用跟随着呼吸进出。呼吸是动的,好像锯子;接触点一带是静的,比喻是木头。锯木时没必要注意锯子的来回,只是注意和木头接触那一段的锯子。同样地,我们专注呼吸也是,只要在人中接触点这一带区域觉知呼吸就够了。
  《清净道论》还举了个荡秋千的譬喻。一个跛脚的人与妻子玩秋千,他推动秋千之后,只需坐在秋千的柱子下。他没必要从这头推到那头,再从那头推到这头。因此,我们要用这些譬喻里面所阐明的道理,来觉知鼻头一带的呼吸。
  同时,也要留意别做“愚蠢的看门人”!有一则笑话讲到:有个财主雇了个佣人,说:我今天要出门去,你要好好地把门看好。”“是的,主人!”佣人满口答应。财主放心地走了。等财主离开不久,外面来了个戏班、马戏团,在门外锣鼓喧天,围了一大群观众。佣人心里痒痒的很想去观看,但是他想着主人叮嘱,不能去看呀,主人吩咐我要看好门。然而,他灵机一动:哎呀!主人叫我看门,我把门拆了背着去看不就行了嘛。”他很高兴地照做了,结果小偷把财主的家洗劫一空。财主回来之后,愤怒地责备佣人:我叫你看门,你为什么不好好地看门?”佣人说:主人,我确实依照您的话去做了。看,我把门都看好了,这门不是还好好的!”不要做这种愚蠢的看门人!我们强调觉知这一带的呼吸,但是有些人却自作聪明地去注意这一带皮肤的触觉,这就像那个佣人一样。在《如实知见》《智慧之光》等帕奥禅师的著述中,强调的是“触点上的气息”。接触点是定语,气息才是主语!
  还有一点也必须注意:当禅修者的定力提升之后,甚至在达到近行定安止定的时候,身心很容易会产生舒服、愉悦、轻安的感觉,而且那种感受是很殊胜的。如果他的心被这些殊胜的感受吸引住,去注意这些觉受,那么他就偏离了自己的禅修业处。须知注意觉受是不可能证入禅那的!因为感受属于五蕴中的受蕴,是究竟法,不是概念法。因此,在修习止业处的时候要记得:无论任何阶段都不要去注意觉受!
  有一些人(主要是华人)在禅修了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感觉所谓气冲顶门”或者“气聚胸口”等,更有一小撮人在禅修时喜欢糅合诸如气功“气脉”“导气”“采气”“气场”之类的。什么是“气”?在哪一部经典中看到佛陀曾教导气”所谓的“气”是中医和道教的观念,和佛陀的教法没有瓜葛!禅修时感到头胀、胸闷等,多数是由心生色法的四大不调所引起,这和心理、心态、姿势或健康等有关,并非所谓的“气” 
第六节完
第七节:修习次第

本文摘自《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或许你有兴趣阅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