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February 5, 2012

佛陀用以说法的语言:巴利语


起源
  巴利语在印度本土早已消失,它的语音系统与现存印度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不一样。关于它的起源,从十九世纪起,东西方学者就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二说: 
 
一、摩揭陀语说:
  依照上座部的传统,认为巴利语就是佛陀用以说法的古摩揭陀语。因为世尊一生游行布教的足迹,多半在摩揭陀国(Magadha约当现今印度的比哈尔省Bihar)一带,而他的弟子也大多是东部人。因此他所用的语言,极可能就是东部方言摩揭陀语。
  再则,佛般涅盘後不久(B.C. 486),大迦叶尊者召开的经典编辑会议「第一结集」,便是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Rājagaha)郊举行的。佛灭一百一十年顷(B.C. 370)「第二结集」的所在地毘舍离(Vesali),也在摩揭陀国北部不远。阿育王时代(Asoka, B.C. 269--231)举行的「第三结集」,地点在首都华氏城(Patali-putta,即今印度比哈尔省首都巴特那(Patna),还是在古摩揭陀国王舍城北部附近,当时通行的行政语言便是摩揭陀语(或半摩揭陀语)。
  第三结集在佛教史上有一件重要大事,那就是阿育王采纳了当时会议召集人帝沙目犍连子长老(Tissa Moggaliputta)的建议,组成了一个弘法使节团,四出宣扬佛教。其中,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长老(Mahinda)等一行七人,前往楞迦岛(Lanka,即锡兰)弘法,同时还携去了这次结集的三藏圣典。因此,上座部相信,传持圣典的巴利语就是摩揭陀语,也就是佛陀说法以及历来结集三藏的用语,而巴利语三藏自然就是佛教一脉相承的正统经典
   
二、西部印度语说:
  由于巴利语与摩揭陀语,在语言本身的特质上,存在若干明显的差异。因此,也有不少学者主张,巴利语应是源于「西部印度语」。其主要理由是:印度地方现存的三十多件阿育王法敕文中,属于西部群的基尔纳尔(Girnar)刻文,最接近巴利语。巴利佛教所属的上座部,其根据地即是西部印度优禅尼 (Ujjeni)为主的地方,且其附近地区发现的刻文也与巴利语相近。并且,把上座部佛教传入锡兰的摩哂陀长老,据说生于优禅尼,并在这里出家。这样,认为他以西部印度语为母语,将上座部经典传入锡兰,也是十分合理的推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