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行善
这是指利益他人, 或行持慷慨好施。佛教徒称之为“布施”(Dana)。自私是人的本性。这可以从幼儿需要我们的哄劝和教导才懂得与人分享或施予中观察出来。遗憾的是, 大部分人在长大后仍然保持着自私的性格。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努力地布施,直到慷慨成为我们的本性。
布施的方式
一般上,行持布施既施舍物资。然而,我们也可以布施体力或爱语(说同情、感恩及劝导的话语)。有些人甚至为了高尚的目标而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生。知识的传授能为他人带来巨大的利益。譬如传授一个人谋生之技或一技之长,让他赚取生计, 比布施他一顿饭以解决一日的生计来得更有意义, 因为这是帮助他一生的。众多的布施当中, 佛法8 的布施是最无上的。了解佛法所教导我们有关一切现象之法则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能使我们依循这些法则生活, 而避免在这一生或来世遭受痛苦与烦恼。
适当运用财富
佛陀说,一个人应该把他的财富适当地分配于四方面9:
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布施廉洁(符合道德性)的东西、选择最好的、最适合的、细心的、亲手给予及经常给予。他满怀敬意地布施、于适当的时候、不埋怨地及不伤害自己或他人而布施10。一个人若不怀敬意、无礼、甚至蔑视地做布施的话,虽然能得到财富的回报,但却将受到别人的不敬与蔑视。在适当的时候布施予他人,将在适当的时机得到财富的回报。在埋怨(不欢喜)的情况下布施的话, 布施者虽能得到财富的回报却不快乐。布施无伤害性的财物,将为布施者带来富有的果报,并且不会被火、水、统治者、盗贼等所夺取。
佛陀说,倘若一个人布施是为了私利以求回报,那他将只获得少许的福报。反之, 一个在布施时毫无私心的人将得到更大的回报。倘若布施者能在贫困时依然布施,而受施者又是有德行的话,那么布施者也将会得到很大的福报.
四亩福田
有四亩福田11能带给布施者很大的功德,即佛陀、僧团、母亲与父亲。佛陀已进入涅盘,而僧众及尼僧则代表着僧团。
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为食物、衣服、医药和住宿。这些也是僧人的四种必需品。食物的布施让人长寿、有力、美貌与快乐。所以布施食物者亦将于未来得到同样的果报。在这四种必需品当中,供养住宿于四方的僧人(即建立寺院)可获得很大的功德。这功德甚至远胜于供养佛陀与佛陀的弟子们,因为寺院的建设可以帮助僧团永存下去12。再者,佛陀说,若在供养必需品于僧众时,僧人因该布施而获得定力的话,那么该布施者将会得到无穷的功德。这些功德是无可计算,不能衡量, 并能引领他到亲切、快乐和舒适的天堂13。
父母是我们亏欠最多的人。亏待他们将使我们遭受极大的恶报。
功德回向
当我们行善时,我们应该顾及到其他肉眼所看不见的众生, 并与他们分享我们所得到的功德。鬼众倾向生存或居住于人类四周,他们通常会回到自己的亲戚或朋友的家,渴望分享到他们极需要的功德。佛陀同时也劝告我们要把功德回向给我们家中的神明,以便他们能庇佑家中的成员免受邪魔的侵害。
有些人或许会问:“我为何需要行善?我不做恶事及不伤害别人不就足够了吗?”
在无可计数的过去世中,我们所累积的许多恶业会在我们这一生中制造问题。佛陀阐释唯有于这一世多行善, 方能减少因过去的恶业所引起的果报14。
世尊把恶业比喻为一团盐,善业比喻为水。若把这一团盐放入一杯水中,那杯水就咸不堪饮了。但是,若把那一团盐放入河里,它的咸性将因此而被淡化。同样地,我们现在所造的善业将淡化往昔所造恶业的果报,除了一些非常严重的恶业,如弑自己的父母。
小偷的譬喻
佛陀接着说,一个很少在德行、心智与智慧发展的人,虽然只是造下微小的恶业,但此恶业却可能带他投生恶道。然而一个有良好德行、心智与智慧的人犯上同样的恶行,其果报则在今世便成熟,而不会在来世的生命中受报。这就像一个穷人,因为偷了一元、十元或一百元而被判入狱;反之,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则不会因为犯上同样的罪行而身陷监狱。
布施的利益
布施有许多好处,这包括众人会对他友善、贤良与有德行的人愿意亲近他、到处都受到群众的赞颂、在接触群众时信心十足及将投生善道15。倘若除了自己行善之外,我们还鼓励、允许或赞扬他人行善的话,那将会带来更大的福报。
。。。未完,敬请留意明天的第三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施的方式
一般上,行持布施既施舍物资。然而,我们也可以布施体力或爱语(说同情、感恩及劝导的话语)。有些人甚至为了高尚的目标而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生。知识的传授能为他人带来巨大的利益。譬如传授一个人谋生之技或一技之长,让他赚取生计, 比布施他一顿饭以解决一日的生计来得更有意义, 因为这是帮助他一生的。众多的布施当中, 佛法8 的布施是最无上的。了解佛法所教导我们有关一切现象之法则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能使我们依循这些法则生活, 而避免在这一生或来世遭受痛苦与烦恼。
适当运用财富
佛陀说,一个人应该把他的财富适当地分配于四方面9:
- 让自己本身、家庭、依靠者及朋友快乐。
- 保障自己以面对不辛时能安全度过。
- 布施亲戚、客人、统治者、天界众生及鬼道众生,并与他们分享功德。
- 供养有德行并诚恳地过着圣洁生活的僧人及修行者。
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布施廉洁(符合道德性)的东西、选择最好的、最适合的、细心的、亲手给予及经常给予。他满怀敬意地布施、于适当的时候、不埋怨地及不伤害自己或他人而布施10。一个人若不怀敬意、无礼、甚至蔑视地做布施的话,虽然能得到财富的回报,但却将受到别人的不敬与蔑视。在适当的时候布施予他人,将在适当的时机得到财富的回报。在埋怨(不欢喜)的情况下布施的话, 布施者虽能得到财富的回报却不快乐。布施无伤害性的财物,将为布施者带来富有的果报,并且不会被火、水、统治者、盗贼等所夺取。
佛陀说,倘若一个人布施是为了私利以求回报,那他将只获得少许的福报。反之, 一个在布施时毫无私心的人将得到更大的回报。倘若布施者能在贫困时依然布施,而受施者又是有德行的话,那么布施者也将会得到很大的福报.
四亩福田
有四亩福田11能带给布施者很大的功德,即佛陀、僧团、母亲与父亲。佛陀已进入涅盘,而僧众及尼僧则代表着僧团。
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为食物、衣服、医药和住宿。这些也是僧人的四种必需品。食物的布施让人长寿、有力、美貌与快乐。所以布施食物者亦将于未来得到同样的果报。在这四种必需品当中,供养住宿于四方的僧人(即建立寺院)可获得很大的功德。这功德甚至远胜于供养佛陀与佛陀的弟子们,因为寺院的建设可以帮助僧团永存下去12。再者,佛陀说,若在供养必需品于僧众时,僧人因该布施而获得定力的话,那么该布施者将会得到无穷的功德。这些功德是无可计算,不能衡量, 并能引领他到亲切、快乐和舒适的天堂13。
父母是我们亏欠最多的人。亏待他们将使我们遭受极大的恶报。
功德回向
当我们行善时,我们应该顾及到其他肉眼所看不见的众生, 并与他们分享我们所得到的功德。鬼众倾向生存或居住于人类四周,他们通常会回到自己的亲戚或朋友的家,渴望分享到他们极需要的功德。佛陀同时也劝告我们要把功德回向给我们家中的神明,以便他们能庇佑家中的成员免受邪魔的侵害。
为何要行善?
盐与水的譬喻有些人或许会问:“我为何需要行善?我不做恶事及不伤害别人不就足够了吗?”
在无可计数的过去世中,我们所累积的许多恶业会在我们这一生中制造问题。佛陀阐释唯有于这一世多行善, 方能减少因过去的恶业所引起的果报14。
世尊把恶业比喻为一团盐,善业比喻为水。若把这一团盐放入一杯水中,那杯水就咸不堪饮了。但是,若把那一团盐放入河里,它的咸性将因此而被淡化。同样地,我们现在所造的善业将淡化往昔所造恶业的果报,除了一些非常严重的恶业,如弑自己的父母。
小偷的譬喻
佛陀接着说,一个很少在德行、心智与智慧发展的人,虽然只是造下微小的恶业,但此恶业却可能带他投生恶道。然而一个有良好德行、心智与智慧的人犯上同样的恶行,其果报则在今世便成熟,而不会在来世的生命中受报。这就像一个穷人,因为偷了一元、十元或一百元而被判入狱;反之,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则不会因为犯上同样的罪行而身陷监狱。
布施的利益
布施有许多好处,这包括众人会对他友善、贤良与有德行的人愿意亲近他、到处都受到群众的赞颂、在接触群众时信心十足及将投生善道15。倘若除了自己行善之外,我们还鼓励、允许或赞扬他人行善的话,那将会带来更大的福报。
。。。未完,敬请留意明天的第三章。
。。。或许你想从头看起
8 佛陀的教义—有关实相或真理的教义。
9 《增支部》第4.61 经。
10 《增支部》第5.147 经及《增支部》第5.148 经。
11 《增支部》第4.4 经。
12 《增支部》第9.2 经。
13 《增支部》第4.51 经。
14《增支部》第3.99 经。
15《增支部》第5.34 经及《增支部》第5.35 经。。
如果你是个精进的佛友,欢迎你按此链接下载一次过读完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