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April 11, 2012

五蕴 之 受、想、行、识


受蕴(vedanā-khandha
什么是受蕴呢?
受蕴有三,就是:苦(难受的感觉)、乐(好受的感觉)及不苦不乐(没有分别的感觉)。
《相应部》XXXVI1
想蕴(saññā-khandha
什么是想蕴呢?
想蕴有六,就是: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及法想。

行蕴(saṅkhāra-khandha
什么是行蕴呢?
行蕴被分成六种念头(cetanā),就是:对色转念头(rūpa-cetanā)、对声转念头、对香转念头、对味转念头、对触转念头及对法转念头。
《相应部》XXII56

行蕴(saṅkhāra-khandha)是心理活动的种种作用或时态的总和名称,除了这行蕴之外,在一时的心识还有受蕴与想蕴一齐共存。在论藏里,行蕴被区别为五十五种,其中的七种是属于思维固定的原动力,其它心识的成分及数量的差别是根据各自种类的性质。在正见经(《中部》)里提到行识的三个主要典型,即意念(cetanā)、感想(phassa)及专注(manasikāra)。在这三者之中,意念为形成行识的首要要素,是行识格外显著的特性,因此,在以上的一段文字中以它来作为行蕴的实例。
如果要知道saṅkhāra这个词的其它诠释,请参考Ñāṇatiloka长老所编制的英文佛教词典《Buddhist Dictionary》。

识蕴(viññāṇa-khandha
什么是识蕴呢?
识蕴有六,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
《相应部》XXII56

如果眼睛的视力正常,当外在的色体不在视野中呈现,又没有去注意时,在那种情形下,并没有生起任何相应的识。
如果眼睛的视力正常,当外在的色体在视野中呈现,却没有去注意它时,在那种情形下,并没有生起任何相应的识。
如果眼睛的视力正常,当外在的色体在视野中呈现,并且去注意它时,在那种情形下,即生起任何相应的识。
《中部》28

所以,我说:识是缘起的。若没有这些缘,就没有识。任何识是基于什么缘而生起的,即称为该缘的识。
由缘于眼睛而生起的识,即称为眼识(cakkhu-viññāṇa);
由缘于耳朵而生起的识,即称为耳识(sota-viññāṇa);
由缘于鼻子而生起的识,即称为鼻识(ghāna-viññāṇa);
由缘于舌头而生起的识,即称为舌识(jivhā-viññāṇa);
由缘于身体而生起的识,即称为身识(kāya-viññāṇa);
由缘于心意而生起的识,即称为意识(mano-viññāṇa)。
《中部》38
若当时是色(rūpa)的,就属于色取蕴;
若当时是受(vedanā)的,就属于受取蕴;
若当时是想(saññā)的,就属于想取蕴;
若当时是行(saṅkhāra)的,就属于行取蕴;
若当时是识(viññāṇa)的,就属于识取蕴。
《中部》28

没有人能解释与其它四蕴(色、受、想、行)隔离的识蕴,如何在一个生命的结束后,独自进入另一个生命的新生、生长、增长及成长。
《相应部》XXII5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