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April 12, 2012

三相(ti-lakkhaṇa)


诸行无常(anicca

 诸行是苦(dukkha

诸法无我(anattā
《相应部》134

色是无常的,受是无常的,想是无常的,行是无常的,识是无常的。
举凡无常的就是苦。由于,所有的蕴都是无常和苦的,所以,没有人能把它等说成: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因此,任何过去、现在或未来、内或外、粗或细、劣或胜、远或近的色、受、想、行、识,皆应该以正确的智慧去洞察它等的如实性,即所谓: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相应部》XXII59

实际上,个人与整个世间是不存在的,一切不过是由五蕴组成的现象不断在变化的过程而已。这个过程源自于无从追忆的远古并延续至今,即从一个生命的出生开始,至一个生命的死亡,只要它仍俱足延续生命的因缘,那它将无休无止的继续此过程。如前面所提到的,把五蕴分成各蕴或合成一体都不能构成一个真正自我的实体或是维持生存的个性,在这五蕴之外,也不能寻找到任何相等于五蕴的主人的自我、灵魂或实质。换句话说,五蕴是无我的,或者五蕴是不属于某个自我的。由于无常及诸蕴的条件,属于任何形式的自我信仰应视为愚痴。
犹如我们叫马车这个名字,除了轮轴、车轮、车辕、车身等等之外,并没有一个实在的马车存在;或如屋子这个词只是方便称呼那些利用各种材料,并在一部分空间里依照某种款式建成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屋子的实体存在;同样的,我们所叫做的、或个人、或自身、或,并不是什么东西,只是一个一直在变化的物质与心理现象的组合而已,实际上,它本身并不存在。
这只是佛陀无我经的简述,它教导万物的生存都缺乏一个永恒的自我或实质的教理。这是佛教的基本教理,是无法在任何宗教或哲理中找到的。要完全掌握这个教理,不能只靠理论和才智,而是要不断的从实际生活体验中来获得印证。要达到真正明白和领悟佛法的目标,这是必备的条件。无我经是经由对真相的剖析和实践后而成的必然结果。
譬如,一位视力正常的人士,看到恒河上漂浮着很多水泡。他仔细观察和检视着那些水泡。当仔细检视后,他就看出那些水泡的空性、非真实性及无实质性。
同样的,当比丘观察一切过去、现在或未来、内或外、粗或细、劣或胜、远或近的色、受、想、行、识,他仔细观察和检视着它等。仔细检视后,他就看出它等的空性和无我性。
《相应部》XXII95

若有谁喜爱色、受、想、行、识,他就是喜爱苦。若有谁喜爱苦,他将无法摆脱苦。
《相应部》XXII29



不停地在燃烧,
有什么可欢乐?
覆敝在黑暗中,
为何不求光明?
看此善饰木偶,
为疮痍的堆块;
受病困多贪婪,
乃无常不坚固。
此色体会衰老,
易害病极衰弱;
此腐烂的秽体,
一切生终于死。


《法句经》146-148

难道,你未曾在世间见过活到八十、九十或一百岁,那么老,身体衰退,背驼如屋顶,弯曲地持着拐杖,蹒跚,虚弱,失去青春,掉牙,白发,头发虚少或掉光,皱纹,皮肤变丑的男人或女人吗?
难道,你未曾想过自己也将难免会年华老去吗?
难道,你未曾在世间上见过生病,被疾病折磨,大病一场,躺在自己的粪堆中,要靠他人抱起扶到床上的男人或女人吗?
难道,你未曾想过自己也免不了病痛吗?
难道,你未曾在世间上见过死了一、二或三天后,膨胀,青瘀,具一切不净相的男人或女人的尸体吗?
难道,你未曾想过自己也将难免一死吗?
《增支部》III3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