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March 7, 2012

入出息念第八节:关于禅相 (下)

  禅相,巴利语nimitta,有标相、标志、标记、标识,前兆、征兆、预兆等意思。在未证得禅那的阶段,我们可将禅相理解为定力提升的标志,或者是证得禅那的前兆。在证入禅那时,它则是禅那心的所缘。
  有三种禅相,依次是:
1、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
2、取相(uggaha-nimitta)
3、似相(paibhāga-nimitta)
  所有四十种业处都可以获得遍作相和取相,但只有二十二种业处可获得似相。这二十二种业处是:十遍、十不净、身至念和入出息念;通过专注似相,才能证得近行定和安止定。
  有些人会问:修习入出息念是否一定需要禅相?是否必须通过专注禅相才能证得禅那?
  答案很明确:是的!
 《清净道论》在分析了通过修习入出息念所产生的禅相差别之后强调说,有三样东西对证得此业处的近行定和安止定是很重要的:
在此,一为入息所缘心,一为出息所缘心,另一为相所缘心。没有此三法者,则他的业处既不能达到安止,也不能达到近行。若有此三法者,则他的业处能达到近行及安止。正如这样说:
              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缘,
              不知三法者,修习无所得;
              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缘,
              知此三法者,修习有所得。 
(Vm.231)
  在这里所说的“相”就是指“似相”。(Mahāṭīkā:Nimitte’ti yathāvutte paibhāganimitte.”)
  在《摄阿毗达摩义论 Ÿ 摄业处分别》中更明确地说到:
对于禅相,一切[]处都能够通过适当的方法获得遍作相和取相。但只有遍、不净、身分、入出息才能获得似相。在此,确实是通过专注似相而转起近行定和安止定。
  如果没有禅相,或者有却不去注意它,这种人别说想证得安止定,即使连近行定也不可能证得!
  所以,善巧于修习入出息念的禅修者,通过专注入出息而产生禅相;当禅相明亮且稳定时,则通过专注禅相而证得禅那。
  对于入出息念业处,自然的呼吸是一种“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又说预作相);接触点这一带区域也是一种“遍作相”。当定力提升时,出现在接触点附近的如烟、如雾状的灰白色光,也称为“遍作相”;而此时的定力则称为“遍作定”(parikamma samādhi)
  当心专注在遍作相时,定力将能得到提升。此时,出现在接触点一带的灰白光慢慢地会变白、变亮。有些可能会白得像棉花、像月亮一样,有些会亮得像汽车灯、像手电筒的光一样。在形状上,每个人的也都不尽相同。有些感觉好像云彩,有些感觉像花环,有些感觉像莲花,有些感觉像车轮… 这种禅相称为“取相”(uggaha-nimitta)。取相的光比遍作相要亮,但是和似相比起来,还是显得暗淡。
  当禅修者能够平静地专注取相维持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或者更久,他会发现禅相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晃耀,有些像太阳光,有些像月圆日夜空的月亮,有些像聚光灯,有些像珍珠,有些像晨星,也有一些晶莹剔透得像块水晶,这就是“似相”( paibhāga-nimitta)。每个人的禅相皆是不尽相同的。为什么会不同呢?因为禅相由心想而生,以心想为因,以心想为缘,由于不同的心想而有不同的禅相。
  《清净道论》中举了个例子:
有许多比库在一起诵经之后坐着,一位比库问:‚你们对此经的感觉怎么样呢?‛有人说他的感觉像从大山上流下的河流,有人说他的感觉像一排森林,有人说他的感觉像枝叶茂密、结满果实的荫凉之树。
  只是对同一部经,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心想而有不同的感觉。禅相也是如此,虽然大家修习的业处相同,都是入出息念,但是每个人的禅相都不尽相同。在这个阶段,出现禅相的禅修者不应当到处去问人,不应当跟别人比较,也没必要怀疑自己,只应依照业处老师的指示去做就是了。
  当禅相出现在接触点而且和呼吸结合为一时,禅修者就可以把心专注在禅相上。然而,在刚放弃专注呼吸而开始转移到专注禅相的阶段,由于定力还不稳固,有时禅相会变得暗淡,甚至可能不见。如果禅相不见,或变得暗淡的时候,他应当让心再回到呼吸上,专注呼吸。不久之后,接触点这一带区域很快又会重新亮起来。当呼吸又变成了光,光与气息完全合而为一时,他应继续将心专注在禅相上。到了这个阶段,他应当练习让心平静且稳固地专注禅相,维持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甚至更久,直到成功。 (第八节完)
本文摘自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上一篇:关于禅相(上)  l   下一节:落入有分

或许你有兴趣从第一节开始阅读:入出息念(玛欣德尊者) 第一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