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所谓的证果,并不是有一个什么样的果可以得。圣果的“果”不是苹果、不是芒果;所谓的证果,只是一些烦恼被断除了,而那些烦恼永远不会在心流里生起。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有什么东西可得!请记得:我们禅修的目标是为了断除烦恼,不可抱着贪欲的心、有所得的心来禅修!
假如抱着一颗有所得的心,想要在短期内如何这般的话,往往会应了中国的一句成语--“欲速则不达”,还有一句成语叫“揠苗助长”,大家都应该很清楚吧!如果你抱着有所得的心来禅修,就是在揠苗助长。为什么呢?因为禅修的进步、定力的提升、观智的培养,需要有很多内缘、外缘的助成,并非只需要精进就可以达到,还必须得依靠很多的缘。其中,内缘最重要的是自己过去生所累积的巴拉密,此外还有自己的禅修态度、精进、戒行、身体状况、心理状况、性格等等;外缘则有老师、气候、环境、食物、法友、外护等等。所有这些缘都很重要,如果任何一种缘欠缺了,禅修就很难进步。
所以,不要有太多的期待。这一堆的五蕴在轮回当中已经够沉重了,现在有机会来禅修,就不应当再给自己另外加上一个沉重的包袱,大家应该学会放下包袱。禅修应当像种树一样,只要你老老实实地禅修,踏踏实实地实践,能做几分就几分,禅修自然而然就会有进步,定力就会提升,观智就能培育起来。如果总是抱有过高的期望,自己给自己施压,那么心会变得躁动不安,造成精进根过度而定根不足。
在经律里面有几个这样的例子。在《律藏 s 大品 s 皮革篇》中记载:王舍城有个长者子名叫Soṇa Koḷivisa(北传意译为二十亿耳)。他的脚底天生就和其他人的不一样,就像身上的皮肤一样长毛,很柔软。当佛陀住在王舍城鹫峰山时,他前往闻法并证得初果,随后即出家达上成为比库。他出家之后住在寒林(Sītavana,尸陀林)非常精进地禅修。在经行时,他的脚皮给磨破了,血涂满了经行道,就好像屠牛场一样。因为过度精进,他的心没办法平静下来,也没办法证得任何更高的果位。此时,他生起了这样的念头:“在世尊所有住于勤奋精进的弟子当中,我也是其中之一。然而我的心仍然不能从诸漏中无执取解脱出来。我的家拥有财富,既可以自己享用又可以做功德。我不如还俗,既享用财富,又可以做功德。”佛陀知道他生起这样的心念,就去到他禅修的地方,用弹琴的譬喻开示他:如果琴弦绷得太紧,很难弹出美妙的声音;如果琴弦太松,也不能弹出美妙的声音;唯有不松不紧,恰到好处,才可以弹出美妙的声音。琴弦比喻我们的心态,过紧是精进过度,太松是精进不足。精进过度心易掉举、烦躁不安,精进不足心易放逸、懈怠。唯有诸根平衡,才能够断除烦恼,证得圣道圣果。
另外一个是阿难尊者的例子。阿难尊者在出家后的第一个雨安居(vassa)时,听了 本那s满答尼子 (Puṇṇa Mantāṇiputta,富楼那满慈子)尊者的说法即证得初果,但在此后的43年中却没有证得任何更高的果位。后来他成为佛陀的侍者,随侍佛陀25年,直到佛陀般涅槃时,他仍然还是初果圣者。
佛陀入灭当年的雨安居,当第一次圣典结集大会即将召开的时候,他还热衷于向其他人说法。当时,参加第一次结集大会的五百位比库已经选出来,其中499位都是阿拉汉,只有他一位是初果圣者。在选出的比库当中,他听到有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在这比库僧团当中,还有一位比库散发着臭味行走。”他听了这句话之后,心想:在这比库僧团当中,并没有其他散发着臭味行走的比库,这的确是针对我而说的。
这里所说的臭味是什么意思呢?是指烦恼。因为其他499位比库都已经没有任何的烦恼了,当时只有阿难尊者还是初果,贪欲、瞋恚、愚痴都还没有断除。他听了这句话之后,感触很深,生起了悚惧感。那天晚上,他开始精进地禅修,彻夜经行,修行身至念。然而,由于精进过度,还没办法证得更高的圣道圣果。到了快要天亮时,他感觉身体已经非常疲惫了,于是从经行道下来,进入房间想要躺下来休息一会儿。就在他脚已离地、头未至枕的那一刹那,证得了阿拉汉果,断尽了一切烦恼。这是在佛陀教法当中有记载的唯一不是以行、住、坐、卧四种姿势证得极果的例子。阿难尊者证得了阿拉汉果之后,名正言顺地有资格参加第二天的圣典结集大会。
阿难尊者在证悟阿拉汉果的那一夜晚,也是由于精进过度,因此没办法达到更高的成就。然而,当他想要躺下来休息的时候,稍微减弱了精进根,于是和定根达到了平衡。因为精进根和定根平衡的缘故,所以阿难尊者就在这个时刻证得了阿拉汉道果。
同样地,我们禅修的时候也应当这样:如果精进根太强,应该培育定根。如果一个人压力太大,过度紧张,他应当放松自己,让心平静下来,不要只懂得用一股蛮劲往前冲。惟有这样,才能达到了身心的轻安、身心的平衡和内心的平静。心的平静就是定。不要患得患失,不要太过计较自己禅修的好坏。放下得失,保持中舍,就是舍觉支。
当一个人想要灭火的时候,他应当在熊熊的大火上加湿的草、湿的柴,洒些水或者撒些沙土,这样就能够把火灭掉;同样地,当心掉举的时候,他修习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是不适合的,他应当培育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
在禅修的整个过程中,平衡都是很重要的。信根与慧根要达到平衡,精进根与定根也要达到平衡。平衡就是中道,用中道的心态来禅修才是正确的禅修心态。不要走极端,任何的极端只会对禅修造成障碍、造成干扰。所以,一定要行于中道,禅修的心态一定要达到平衡。
第十节完
本文转摘自《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