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March 21, 2012

入出息念第十节:平衡诸根 (一)

  根据巴利语indriya,意为主导、支配、控制。五根是指在其范围内能执行支配作用的五种心所。它们分别是:
1、信根(saddhindriya)
2、精进根(vīriyindriya)
3、念根(satindriya)
4、定根(samādhindriya)
5、慧根(paññindriya)
  其中,信根能起胜解(决定)的作用,精进根能起策励的作用,念根能起专注的作用,定根能起不散乱的作用,慧根能起觉知的作用。
  这五根可以分为两组:
  第一组:信根和慧根
  第二组:精进根和定根
  然而,无论是在信根和慧根组,还是在精进根和定根组,念根适用于一切处,正念始终都很重要。
  什么是正念呢?正念就是心沉入所缘,心于当下对所缘保持清楚的专注,不忘失。正念是把心固定在所缘上,犹如石头沉入水中,而不是像浮萍般随波逐流。
  信根和慧根
  如果一位禅修者想要培育定力、成就止观,必须先使信根和慧根达到平衡。信根和慧根,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清净道论》中说:
信强而慧弱则成迷信,信于不当之事。慧强而信弱则偏于虚伪一边,犹如由药引起的病般不可救药。唯有两者平等,才能信于正当之事。  ( Vm.62 )
  假如一个人信根太强而慧根太弱的话,他容易流于迷信。由于缺乏智慧的分辨能力,他会盲从、迷信一些宗教导师,或者盲信别人、传说、流言,甚至导致宗教狂热。所以,感情太丰富,过于感性的人容易迷信,别人怎么说,他会不加分辨、不加分析就认为是对的,缺乏理性,依人不依法。这种人是信根过强而慧根偏弱。
  假如一个人慧根太强而信根偏弱,就会像吃了过量的药一样,喜欢批评。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对,好像只有自己最聪明,“老子天下第一”。就像时下有些研究佛教的专家学者,看了几部经典就对佛教评头品足,甚至评论起佛陀来。想叫这种人禅修,他有可能静下心来禅修吗?他的心整天都陷在名相、思辩、对错上,对三宝没有信心,或者有点信心也很淡薄。由于理性太强,逻辑思维太强而陷于奸邪、狡黠。即使有机会遇到好的导师,他也喜欢评判、批评导师;遇到好的禅修方法,他也会保持一段距离,不肯老实信受,不肯依教奉行。也就是说,即使解脱的大门向他敞开了,他都不肯踏进一步,始终徘徊在门外,宁可做一个门外汉。就如有些学者一样,明知佛教很好,佛教是人生的智慧、生命的升华,但就是喜欢说食数宝,不肯去踏实修行。
  这两种都是极端,太过感性不行,太过理性也不行。对于大多数的现代人来说,往往会偏于理性。对于某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往往会偏于感性。
  在修行止观的过程中,信根和慧根在不同的时期还是可以有所侧重的。在修习止的阶段,信根强一点也可以;在修习观的阶段,慧根强一点也可以。
  我们可以举一些真实的例子来说明:缅甸人生长在一个很传统、保守的上座部佛教国家,从小父母就带他们到寺院里面去礼敬三宝、听闻佛法、供养僧团。他们一见到出家人就懂得礼敬。他们在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环境当中成长,对三宝拥有信心。大多数缅甸人生活淳朴、性格善良、心地单纯,只要西亚多们、长老们教他们做什么,他们就会按照要求去做,不会怀疑,所以缅甸人禅修起来相对容易得多。
  相反地,受过现代西式教育的外国人,内心越复杂,禅修起来问题就越多、越麻烦。最明显的例子是,如果帕奥禅师向缅甸的信众讲经,经讲完之后,缅甸人说三声:“萨度! 萨度! 萨度!”然后就散会了,没有问题。然而,如果禅师向外国人,特别是向西方人讲经,答问的时间往往会比讲经的时间还要多。假如开示时间原来安排为两个小时,一个小时用来讲经,另一个小时是答问,那么,回答问题的时间通常都会超过一小时。而且,西方人所提的问题在我们东方人听起来有许多是很幼稚、很可笑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思维模式和东方人有所不同。
  同样地,华人和缅甸人比起来,缅甸人单纯很多,在禅修上就得力很多。因为缅甸人很单纯,所以修定就轻松许多,修行成功的比例也大很多。然而,华人和西方人对比,华人又有优势。虽然现在华人的教育方式趋向西方,但华人的思维模式还不够西洋人复杂。西方人爱钻牛角尖,爱打破沙锅问到底。正是因为这样,西方人禅修成功的例子很少听见,但是投诉、抱怨却从未间断过。这也是信根和慧根不平衡、感性和理性不协调的一个例证。
  所以,在修止的阶段,不要自设太多问题。我们禅修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找问题,不要没事找事、自找麻烦!
  
  什么是定呢?52种心所里面,定是心一境性”心所。


  什么是“心一境性”呢?心只有一个对象,只有一个所缘,或者心和所缘结合在一起的状态,叫做心一境性。对于修习入出息念,心的境就是呼吸,而且只应当是呼吸这一个所缘。在修定的阶段,心一定要单纯,不要把自己弄得很复杂,不要自以为很聪明。能够心一境性、心不二缘,那是很好的。 
本文转摘自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注解:                                                        
1 萨度:巴利语sādhu的音译,有多义。用作形容词时,意为好的、善的、善巧的、有益的、值得赞叹的。用作副词时,意为很好地、完全地、善于。用作感叹词时,意为很好、做得好、甚善、善哉;常用来表示随喜、赞叹、嘉许、同意、认可等。 sādhu可能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在诵经、听经结束时的回向,随喜、感谢他人等许多场合都适用。 

上一节: 落入有分   l  下一篇:平衡诸根 (二)


或许你有兴趣从第一节开始阅读:入出息念(玛欣德尊者) 第一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